台中市公車路網綿密,每日運輸數十萬乘客,肩負大眾運輸安全的重責。然而,近年來卻頻頻傳出公車司機違規與失序行為,不僅包括闖紅燈、超速、急煞等危險駕駛,甚至還出現司機在車廂內對乘客爆粗口、口出國罵,引發外界質疑:台中公車司機的素質究竟怎麼了?
頻傳違規事件,乘客安全受威脅
根據市府交通局與警方的交通事故紀錄,台中市公車因駕駛行為不當所引發的爭議案例逐年增加。常見問題包括:
• 闖紅燈與違規變換車道:部分司機為了趕時刻表,選擇鋌而走險,直接衝燈或隨意切線。
• 超速與急煞:為爭取班次效率,導致乘客在車上跌倒或撞擊扶手的意外時有所聞。
• 言語粗暴、口出惡言:部分駕駛遇到乘客投訴或爭執,竟以國罵回應,形象大打折扣。
頻傳違規事件,乘客安全受威脅
• 學生與民眾碰撞:2025年8月,一名公車司機因對女學生招手動作不滿,在車上怒嗆「要投訴去投訴」,並當場以手勢示範,遭人氣憤回擊:「有人舉手車停就好了」 。
• 情緒失控爆粗口:另一名司機與母子乘客起衝突後,在車內爆罵、情緒崩潰,一位帶小孩的母親擔心孩子模仿髒話選擇提前下車,司機甚至將車停在路中央攔住母子,要求「別投訴」引起眾怒 。
• 誇張要求沒同理心:3個月前有視障人士帶著導盲犬要上台中公車,司機竟要求「裝籠子」還大吼「狗沒籠子不能上車」讓人傻眼,多名乘客跳出來勸阻,視障者才順利上車 。
•乘客社群抱怨:網路帖子反映投訴壓力大,不論「太慢」、「太快」、「態度差」皆可能被投訴,司機頻頻倍感壓力重 。

制度壓力還是個人素養?
專家分析,問題成因可分為幾個層面:
- 制度壓力:台中市公車採「里程計費、班次競爭」制度,司機常被迫趕時程,加重駕駛壓力。
- 缺工嚴重:工時長、待遇不高,加上勞動條件與休假制度不佳,近年「缺工現象」嚴重,業者反映招不到司機,甚至不得不減班或合併路線。
- 個人素養:部分司機未接受完整服務教育訓練,情緒管理不足,一旦遇到乘客挑釁或突發狀況,容易以負面情緒回應。
政府監理與公車業者責任
台中公車近年確實「亂象叢生」,包含司機素質參差、事故頻傳、路線班次不穩定、公司經營壓力大等。台中市交通局若要整頓,通常會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 強化監督與考核
• 駕駛管理:要求公車業者定期進行司機教育訓練(防禦性駕駛、服務態度、乘客安全意識)。
• 績效考核:交通局本來就有公車評鑑制度,可以加強與補助掛勾,對服務差、事故率高的業者扣減補助。
• 行車紀錄器監控:強制安裝車內外監視器與行車紀錄器,並定期抽查,必要時公布違規案例。
- 改善勞動條件
• 合理工時:要求業者改善「斷班制」、過長工時,避免疲勞駕駛。
• 提高薪資結構透明度:避免業者以低薪+津貼方式隱藏真實待遇。
• 爭取政府補貼:在票價政策(如10公里免費)下,增加對司機薪資的專款補助,避免業者壓低薪水。
- 路線與班次優化
• 整合重疊路線:避免過度競爭與資源浪費,減少「空車跑」與「司機壓力」。
• 班次準點率監督:透過GPS與大數據監控,要求業者準時出班,否則罰款或減少補助。
• 夜間與離峰改善:針對班次不足的地區,透過小型巴士或需求公車(DRT)補強。
- 提升乘客信任感
• 嚴懲重大違規:如酒駕、超速、惡意危險駕駛,應直接吊銷資格,並公布業者名稱。
• 乘客申訴管道暢通:建立單一平台讓市民反映,並定期公告改善成果。
• 宣導與教育:提升市民理解司機的勞動壓力,減少不必要的衝突。
市府近年雖加強監理與抽查,甚至導入行車影像回報系統,但處罰機制多流於事後,缺乏即時性。
• 對業者而言:應加強司機招募與教育,避免只看駕駛技術而忽略服務態度。
• 對市府而言:需檢討公車補貼與營運制度,更應確實督導,不是只流於形式上的虛應故事。
民眾觀感與信任危機
公車原應是市民最安全、最可靠的代步工具,但一旦「闖紅燈」、「國罵」等負面形象不斷累積,恐怕將導致民眾選擇其他交通方式,進一步削弱大眾運輸的競爭力。台中公車司機的問題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制度、管理與個人素質交織下的結果。若市府與業者不正視,任由「超速趕班、服務失序」的情況繼續,台中大眾運輸的安全與形象恐將受到更嚴重的侵蝕。
⇩⇩⇩按讚訂閱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