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返鄉不拿筆改拿鋤頭 屏東「小雨果」體現精品巧克力Bean to bar飲食趨勢

by 謝 政蒼

採訪.謝政蒼 | 圖片提供.小雨果巧克力

近年來屏東巧克力屢屢在國際賽事上獲得佳績,品質深受肯定。位處國境之南的屏東,高溫多溼環境,非常適合栽種巧克力的原料可可,其中尤以內埔為最大宗產地,其它如潮州、高樹、三地門、長治、里港等地也散見種植。有了好原料,加上有志人士及返鄉青年投入,讓屏東巧克力一時蔚為風潮。除了「福灣」這個知名度較高的品牌外,許多個人品牌也爭榮競秀,例如「小雨果」。 創辦人蘇一明是個農作門外漢,從拿筆的改換成拿鋤頭,其推出的巧克力不僅體現在地情懷,也完全接軌如今國際手工精品巧克力講求的”Bean to bar”趨勢。

(小雨果推出的可可核桃酥獲選為2019屏東十大伴手禮。)

蘇一明以屏東土種蓮霧搭配60%黑巧克力,獲得了2019年ICA亞太區巧克力大賽銀牌。另一款結合枋山芒果乾的巧克力,則獲得銅牌。而跳脫巧克力樣貌,將可可融入台灣人熟悉的糕餅推出的可可核桃酥,是小雨果人氣商品。

他說:「我在巧克力裡不斷注入創意,是為突顯台灣也可以做出屬於台灣的優質巧克力。巧克力是西方天神的食物,是西方傳過來的美味。我加入東方元素,以『西式東作』風味舖陳,希望藉此讓外國人從巧克力認識、了解屏東的農特產品與文化。」

青年返鄉 成功之前須先耐得住孤獨

小雨果,品牌成立於今年元月,但蘇一明其實在10年前,就毅然決然放棄在都市裡的網路廣告、設計工作,回到家鄉里港幫忙務農。「爸媽年事已高,我心想早晚得回來繼承農事,所以決定返鄉。」他說,那時候家裡種的是檳榔,由於產值不佳,對人體也沒那麼健康,於是他想改種其它果樹,李子、玉荷包、芒果等都曾列入考慮,偶然機會聽聞內埔有人種可可樹,基於好奇上網找資料,才了解那原來是巧克力的原料,自此展開種植之路。

種植可可的這條路,想當然爾,走得並不是那麼順遂,畢竟蘇一明過去可不是拿鋤頭的。然而回首過往,最令他深感困難的,不是在施肥、剪枝等這類細瑣卻重要的農事專業上,而是生活習慣的不適應。蘇一明表明,這是心理因素使然。因為以前在都市工作,公司裡有同事、上司甚至是老闆,遇到問題可彼此討論,但在偌大農地裡遇到挫折,得獨自一人在那兒研究,孤獨地面對所有事情,「懂得與孤獨相處、耐不耐得住性子才是最大問題。」

由於不懂農事,蘇一明得從頭做起,一步一步認識可可樹。

這段寂寞的日子,他撐了二年,後來是靠著努力在農事上獲取成就轉移注意力,才得以排解。或許也是因為沒有務農背景,讓他對農田大小事保持開放態度,進而以實驗角度去做各種嘗試,例如施肥這件事,當其他農民都採地上施肥,他心想地上野草多,養份肯定會被它們吸收,於是改成施灑葉面,並以液態方式噴灑,由葉面直接吸收,如此一來吸收率可達90%。

另外, 油脂含量是可可最重要的風味來源,唯含量會因施肥與發酵方式產生多寡變化,所以蘇一明開始去收集鳳梨皮、黑糖與其它水果等所謂的「農業廢棄物」,將它們慢慢發酵變成液態,再與其它有機肥一同噴灑……種種開風氣之先的作法,雖然過程艱辛,倒也為後來的豐碩果實紮了根。

巧克力養成的13個步驟 體現Bean to bar飲食趨勢

沒有企業奧援,蘇一明憑著一己之力,認真鑽研這個屏東「黑金」。也因為如此,正當現今國際精品巧克力大談”Bean to bar”時,他早就身體力行了。所謂”Bean to bar”,是指巧克力從原料的種植,乃是之後的製造、行銷等,都一手包辦。蘇一明說,整個過程約須13個步驟,這也是為何他以「13」做為品牌logo設計之因。

蘇一明指出,可可採摘後會先放置一天,再進行「剖果」「剖仁」,接著丟進木箱「發酵」。他會在木箱內放進香蕉葉,並以背面接觸溼豆,進行為期5-7天發酵。香蕉葉背部有香蕉酵素,有助發酵。待發酵的第二、三天後,會進行翻攪,等到第七天就算大功告成。這時,他會剖開豆子觀察豆仁顏色變化來判定是否發酵完成。「這個步驟很關鍵,直接影響巧克力風味好壞,全世界的巧克力皆然。發酵不好,巧克力會有澀味或不好的酸味。發酵好的話,就會有葡萄酒、酒香、花香或水果味等餘韻。」蘇一明強調。

屏東天氣溼熱,非常適合種植可可,是台灣種植可可樹的最大產區。

緊接著,依天氣狀況「日曬」個8-10天,有時會拉長12-15天,得視可可豆消水狀況,須達到完全可存放狀態才行。只要殘留一丁點兒水份,就易發霉受潮而變質。再來,就是「烘焙」了。

蘇一明表示,這是巧克力展現自我風味來源的關鍵之一,因此每家廠商都會有自己喜歡的溫度與時間。整體來說,一般可分成低焙或中深烘焙,淺焙容易表現出可可的天然果酸味,但台灣有些人不喜歡酸的巧克力,所以他會採中深烘焙,降低酸澀味。

在此之前的所有步驟,幾乎與製作咖啡相同,唯咖啡豆烘焙完即可使用,但巧克力後續還有不少程序等著呢!烘烤完的可可豆還有一層可可膜,要先取掉,並脫殼,只剩下果仁再進行「精磨」約40小時,要達到空氣化那種細緻程度。蘇一明說:「巧克力的製作過程很複雜,這也是巧克力那麼貴的原因。」

接著就是「調味」了,放糖、放牛奶或其它要填加的食材。加牛奶,就變牛奶巧克力;加糖,就變黑巧克力,至此會有幾百種、幾千種呈現方式。再來就是放置於18度的紅酒櫃、冰箱或冷氣房進行一天或一天半 的「熟成」。

然後「調溫」這個動作,是將溫度升高破壞結晶,再降溫讓結晶重新組合,重覆升溫降溫的目的就是要增加口感與潤滑度,有些巧克力表面會像鏡面般晶瑩剔透,就是靠這種步驟成就的,至此也像是個食的藝術品,非常挑逗食慾。最後就是「品管」「入模具」,做成各種造型巧克力,再「包裝」成品「行銷」

小雨果推出各式各樣的巧克力商品。

光看這13個步驟,就深覺可可變成巧克力,是趟漫長旅程,一條龍親力親為,雖是為確保每個階段的好品質,但實在辛苦。蘇一明就坦誠想放棄過,「我堅持了10年,中途有三度想放棄,因為遇到很多挫折,包含沒有時間推廣、沒有配套行銷,加上成本又高,但因為太喜歡巧克力了,才能繼續走下去。」現在的他,慢慢做出成績後,開始尋找合作夥伴,結盟目的是為達規模化生產,如此一來,他也可以專攻其擅長的行銷包裝了。

髒髒豆吃得滿嘴髒 意外深受女性喜歡

小雨果的產品除了黑巧克力、調味巧克力、可可核桃酥、可可杏仁片外,還有一味「髒髒豆」,讓人一吃成主顧。蘇一明指出,「髒髒豆」原名其實是焦糖杏仁巧克力,是用可可堅果原豆包裹巧克力製作而成,但成品口味並不討喜,於是後來以大眾喜歡的杏仁果,先裹上一層薄薄的焦糖糖衣,再裹上75%黑巧克力,總共裹了三層,最後再灑上100%可可粉才大功告成。

「拿焦糖杏仁巧克力來吃,手都會髒掉,再加上產品推出之際正流行髒髒包,所以才取為『髒髒豆』。因為微甜又帶苦,竟意外受年輕女生歡迎。」蘇一明說。當然,髒髒豆有意思的包裝設計也扮演重要角色,其以各種顏色的馬口鐵盛裝,並以小布包裝,再附上一個小鏟子,意寓邀請大家一起來「鏟黑金」,為產品注入故事與生命。

⇩⇩⇩按讚訂閱看更多⇩⇩⇩

我有話要說

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使用者體驗, 如果您接受則視同接受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接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