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對等關稅衝擊 盧秀燕召集中8首長提15解方

by 敖博勝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圖片來源:網路翻攝           

因應美國宣布對台20%對等關稅,台中市長盧秀燕昨(3)日召集中台灣8縣市首長,召開中台灣區域治理平台線上會議共商對策。會後聯合向中央政府提出「15項解方」,包括持續談判、穩定匯率、特別預算、普發1萬現金、保護農業、公開談判內容、分散海外訂單等策略。

盧秀燕表示,台灣目前正面臨「雙重災難」,一為中南部連日豪雨釀災,二則為美國突如其來的關稅壓力,重創以出口為導向的產業命脈。中部地區涵蓋機械、自行車、手工具、精密工業等核心產業,受衝擊尤為嚴重。中市府已編列2,500萬預算,協助九大產業工會出國參展、爭取非美地區訂單。

南投縣長許淑華強調,南投是農業大縣,農產品出口美國比例高,包括茶葉、稻米、蜂蜜、蘭花及香菇等。以稻米為例,台灣每年進口美國6萬噸稻米,零關稅配額,超過數量則須徵每公斤45元關稅。她呼籲中央務必維持現行制度,確保稻作產業穩定,維護糧食自主供應安全。

各縣市首長會後提出「中台灣區域治理平台因應美國關稅 向中央政府建議之15項解方」:

一、「持續談判爭取更低稅率」,支持中央政府持續與美方談判,爭取更優惠、更合理的稅率(以低於15%為目標)。另外,攸關半導體、晶片等高科技產品的232條款亦應特別加強談判,不宜高於現有之稅率,以免喪失台灣優勢。

二、「穩定匯率支持產業」,匯率亦是產業的重要成本,政府應採取措施穩定匯率,避免對產業造成雪上加霜之重創。

三、「支持編列特別預算」,特別預算對受創產業提供補助及輔導方案至關重要,相關法定程序應「從寬、從速、從簡」推動。

四、「中央減列之地方補助款應盡速回補」,中央依法給予地方政府的一般性補助款是日常施政所需,若再扣減將使地方財政更加嚴峻,以致連動影響對受創產業之協助,因此中央應盡速補足。

五、「加速普發1萬元」,在水患及關稅雙重衝擊下,普發新台幣1萬元現金是安定民心、支持全民共度難關的經濟扶助重要措施,應加速發放。

六、「要求凍漲水電油等大眾民生物價」,呼籲政府應控制水、電、油及基本民生用品的價格,避免增加企業與民眾的負擔。

七、「保障勞工權益」,由於關稅衝擊可能影響產業供應鏈,進而影響勞工就業,政府應特別關注勞工權益,提供穩定就業及基本生活保障。

八、「保護農業堅守防線」,糧食安全與國民健康是重中之重,中央政府在任何談判中絕不能犧牲農業及國民健康,應堅守農產品防線,例如參照韓國劃出農業紅線。

九、「公開產業清單稅碼」,建議中央政府應盡快公布受關稅影響的產業清單及其特定的稅則編碼,以便產業評估應對策略並有所依循。

十、「公開關稅談判內容及交換條件」,強烈要求政府應立即公布與美方的談判內容、交換條件(如採購、投資、開放項目)及相應配套措施,讓全民和產業了解,而非以「仍在談判」為由拒絕公開,因為其他國家即使持續談判亦皆有公開其談判成果及交換條件。

十一、「協助產業分散海外市場」,建議透過海外僑商、台商系統,以及外國政府、經貿組織等管道,積極協助本國產業開拓非美國市場,分散出口風險。

十二、「補助產業國際參展」,台中市已動支第二預備金新台幣2,500萬元,支持九大受創製造業(包括機械、自行車、手工具、精密工業等)透過產業公會赴海外參展,爭取訂單。由於中央政府經費更充裕,建議中央政府可參考擴大此方案,補助產業及地方政府加強協助業者出國參展、考察,以達分散市場之目標。

十三、「強化產業人才培育」,人才是國家及產業發展之本,中央政府應提出強化人才培育之因應方案。

十四、「政府應持續滾動式產業調查及與地方政府溝通對話」,產業受創規模可能發生時間不一,故政府對受創產業應滾動且持續性調查,以採取不同階段扶助方案。另外產業均在地方縣市境內,因此地方政府對受創產業相對亦更加了解,故中央政府應加強與地方政府對話,並採納相關建議方案,以收應變之功效。

十五、「標示產地總量管制」,在「不傷害農業」的前提下,強制要求進口農產品標示產地,以及對部分農產品(如稻米)實施總量管制,以降低對國內農業的衝擊。

⇩⇩⇩按讚訂閱看更多⇩⇩⇩

我有話要說

相關報導

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使用者體驗, 如果您接受則視同接受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接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