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峰飛彈搭軍事衛星嚇阻中國

by 蕭 介雲

文字撰稿:蕭介雲
圖:擷自中科院網站
國會傳出國防部在高層指示下,提前於今年開始量產中程地對地雲峰飛彈。軍事專家從印太戰略角度分析稱,當中國執行反介入/拒止戰略(A2/AD),以東風-21中程彈道飛彈(航母殺手),或是「關島快遞」東風-26彈道飛彈,對美國發起攻擊時,台灣可以「夥伴關係」地位,用雲峰飛彈打擊中國飛彈基地,發揮側翼牽制的戰略與戰術嚇阻作用。


不過,地對地飛彈要催毀攻擊目標,並非像一般飛彈是以電磁波或紅外線來鎖定,如果沒有軍事衛星導引,就不可能完成精準打擊任務,專家建議,台灣未來應加速發展自主低軌道軍事衛星,否則就只能「借用」美方的衛星資源。


美國自2019年8月2日退出「中程飛彈條約」(INF),當時國防部長艾斯培(Mark Esper)宣布打算盡速在亞洲部署中程飛彈,惟迄今未定,國安圈曾低調傳出,包括駐日美軍基地,甚至是台灣離島,都可能為選定地點之一。


從嚇阻部署回到研發歷程。雲峰飛彈最早傳出是以「W99」為代號,「W」代表著兩個勝利「V」的組合,「99」取意可以飛很久。


這款飛彈研發歷經前總統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等時期,專案代號從「擎天」、「擎昇」、「層系」、「擎揚」等不同變化;在進入總統蔡英文時期間則取名為「擎天」,外界臆測增程型雲峰飛彈研發應已成熟。


媒體曾報導,雲峰飛彈在設計上,似乎是以4個天弓飛彈火箭段,做為側掛加力器,應是衍生自雄三飛彈加掛加力器的概念;如以此推測,是為了在不改動構型下,藉此大幅提升推力。


專家解釋,側掛加力器在脫離彈體時,要避開與飛彈主體可能相撞的問題,與一般脫節火箭相比,在氣動力設計及脫節設計上更複為雜;如果要加掛4個加力器,難度還會以等級方式快速提升,「因為只要一個角度不對,就會全毀。」


另有戰略學者對於發展雲峰飛彈持保守看法稱,發展雲峰飛彈代表著台灣在承受中國第一擊後,具備再反擊能力,「但飛彈射程不是越遠越hi,其實只要夠用就好,難道我們要打中南海或三峽大壩?引發全面毀滅性戰爭?」


如何讓中國在犯台時感到頭痛?這位學者主張,台灣應置重點於發展對敵人戰術單位的源頭打擊能力,例如打擊華南沿海地區的機場,以及彈道飛彈發射等重要軍事設施與節點,即能產生戰略嚇阻效果。

⇩⇩⇩按讚訂閱看更多⇩⇩⇩

我有話要說

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使用者體驗, 如果您接受則視同接受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接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