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被武漢肺炎疫情按下暫停鍵的日子,無法出國採訪的旅遊記者們卻全員戴上口罩,量額溫、搭接駁車到基隆海科館參加一場新書發表會,以行動支持這本由被大眾稱為只會吃喝玩樂的「無腦」旅遊記者,寫出來的275頁海洋保育與生態旅遊紀實。
採訪.妮可魯 | 首圖攝影.Allen Lee
認識小莫,是在共同朋友的臉書塗鴉牆上,印象中她穿的非常辣,總是一身輕薄短小的比基尼,乍看之下就像是個到海邊玩水的辣妹,沒想到小莫和我是同行,是位資深的旅遊記者,在一頭栽入海洋生態旅遊之前,和絕大多數的旅遊記者一樣雲遊四海、玩遍八方,一股腦的填塞各國旅遊景點、吃喝玩樂資訊在媒體版面上。
曾經和你我一樣到了海邊就想撐傘、怕曬黑的小莫,卻因為在採訪的路上接觸到海洋生態,開始對自己的工作產生疑問與反思。為了報導夏天到小琉球看海龜,在其他記者忙著追逐海龜身影、斤斤計較畫面構圖時,小莫卻在浮潛取材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海裡的垃圾、漁網,居然比魚和海龜還多,廢棄的漁網卡在珊瑚礁上,造成珊瑚死亡,甚至會糾纏住海龜,讓海龜溺死在廢棄漁網上,這景象震撼到小莫,促使她開始關注台灣海洋生態議題,從一個不敢在大海裡游泳的台北都會女子,變成考取證照的潛水員,生活也從長年在世界各國飛來飛去的旅遊記者,成為整天泡在海水裡的海洋生態觀察員。
小莫花費了許多年的時光走訪墾丁、綠島、蘭嶼、小琉球、澎湖、東北角等台灣本島與離島的觀光地,換上潛水衣、揹著沉重的氣瓶出海,將她的採訪視野下放到海平面下,看到了台灣海洋之美,卻也為生態變遷感到無奈。
宜蘭東海岸賞鯨船的船長和她坦言:「若別條船看到海豚,我的客人沒看到,我會被客訴!」於是常可見到十多艘船包圍一群海豚,甚至惡劣的突然靠近、衝撞海豚群,迫使海豚跳出海面,就為了逗遊客開心。
許多賞鯨船長都是從漁民轉型做觀光,海洋資源愈來愈匱乏讓他們不得不離開老本行,從討厭鯨豚搶食漁獲的漁民,到帶遊客以賞鯨豚維生,他們感嘆的察覺 ,十多年前在捕漁時,台灣東海岸的海面上鯨豚隨便看就有,而現在每趟航程都要找得很辛苦,還不見得找得到。原來,鯨豚受制於海洋環境惡化,數量銳減,正面臨生存危機,生活在台灣近海的鯨豚群還得面對賞鯨船觀光人潮的進逼。
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僅發生在東海岸,這樣的狀況只是台灣海洋生態環境的冰山一角,讓昔日只懂得下筆描述賞鯨之樂、鼓勵大家利用假日時光享受海洋假期的小莫,感到痛心與無奈。
究竟生態與觀光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小莫採訪了許多專家學者、研讀浩瀚如海的海洋資訊,親自潛水觀察,花費三年完成《海洋台灣:大藍國土紀實》一書,書中收錄了她走訪台灣各地海域的海洋生態見聞,探討與海共生的生態旅遊議題,並搭配四十多位海洋生態攝影師多達205張珍貴攝影作品,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一起關注台灣珍貴的海洋資源。
「觀光,本來就不是一個地方的全部;生活,不應只為觀光客服務。」小莫透過這本書,帶著我們神遊在穿插著許多海底生態圖片的書頁中 , 一起「跳海」認識台灣海洋之心。
《海洋台灣:大藍國土紀實》
作者黃佳琳(小莫)多年來出海、潛水採訪,游走東海岸、西海岸、東北角龜山島、恆春半島墾丁、離島小琉球、綠島、蘭嶼、澎湖、東沙環礁,在一次次的環島重遊中,看見生物們的驚喜、震撼,進而為牠們擔憂,也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感到愧疚、憤怒與無奈。
本書收錄許多難得一見的珍貴照片,是攝影師們冒著生命危險,長時間等候才有機會拍攝到的精彩瞬間,帶領讀者看見台灣海洋中的驚奇之美,感受島嶼的驚豔與嘆息,面對大自然更感謙卑。
期許藉由本書能讓更多人親近海洋、愛護海洋,打開心的視野,找尋海洋保育與經濟發展兩全方式,為人與自然共存尋求一條永續之道。
⇩⇩⇩追蹤粉專新聞看更多⇩⇩⇩
⇩⇩⇩加入Line@好友重要新聞不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