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撰稿:宣捷幹細胞生技總經理吳世揚
圖片來源:宣捷幹細胞
美國紐約長老會威爾康奈爾醫學院(NewYork–Presbyterian Weill Medical College)近日宣布,一名感染愛滋病毒的混血女個案,在臍帶血幹細胞移植後,成為女性首例感染愛滋後以此療法痊癒的病患!該個案成為全球第三位自愛滋病康復的患者,前二例為男性白人與拉丁裔,他們的治療方式是透過骨髓移植的成體幹細胞,這個成果再次引發造血幹細胞運用的火花。
血液幹細胞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為成熟的幹細胞,相關的研究與常規臨床經驗,迄今已經有近六十年的歷史,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九四五年。而血液幹細胞有機會運用到哪些疾病呢?一是造血功能衰竭,包括再生不良性貧血、重度地中海型貧血、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二是血液腫瘤,像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三是固態腫瘤,例如鼻咽癌、卵巢癌、腎細胞癌、神經母細胞瘤等。四是先天性免疫或代謝功能不全疾病,有黏多醣症、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免疫不全症候群等。
全世界每三分鐘就有一個人得到血癌,根據國健署最新資料顯示,可能是環境汙染增加,生活飲食方式改變,「血癌」已成為國人癌症死因第九位。台灣每年約新增五千例血癌病患,其中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最多。雖然有些病患經過化療,有機會完全緩解甚至痊癒,但多數都必須等待骨髓移植。參考慈濟醫院主任李啟誠文章,目前移植方式有骨髓移植、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及臍帶血幹細胞移植。國內平均每個月有三百位血癌病患正等待「血液重置」,但平均只有三十位的患者可在家屬間符合造血幹細胞基因配對,這意味有高達七十%病人,需仰賴全球其他非家人關係之志願者捐贈,才能有機會進行治療。
傳統骨髓移植需要捐贈者與受贈者的HLA抗原完全相符合,配對成功的機率在兄弟姊妹之間有四分之一,在非親屬的捐贈者中的比率則低至二十五萬分之一。這時多要透過「世界骨髓捐贈者組織」(Bone Marrow Donor Worldwide;簡稱BMDW),進行配對,擴大成功率。BMDW至今已整合了全球超過三十九國、五十五個骨髓捐贈資料庫,以及二十一國、三十三個臍帶血捐贈資料庫等,總計約八百七十萬筆志願捐贈者資料。但最近十幾年來隨著少子化,親屬間配對越來越難,所以漸漸轉向自體移植。而且自體移植有成功率高、副作用少、沒有排斥的優點,唯一怕的是自體沒有足夠且健康的細胞可用。
自體移植造血幹細胞最容易的來源就是周邊血,周邊血移植漸成國際趨勢。參考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資料,自一九八五年首例周邊血幹細胞移植成功後,即迅速為醫界所推崇。初步研究證據顯示,周邊血造血幹細胞與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比較,對受贈病人而言,中性球及血小板恢復較快、移植毒性較小、免疫系統恢復較快、復發機會減少等。
台灣過去二十多年來進行了七千多例血液移植手術,其中非親屬幹細胞移植五年存活率達六成,移植成績媲美國際。二○一八年發表於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對全球一百九十五個國家的評比,台灣的血癌在照護品質及醫療可近性,得到唯一滿分的殊榮。生在台灣的大家請好好珍惜我們優質的醫療體系,減少對醫療資源的負擔,提早為自己的健康做好準備,別到病時無細胞可用,掌握自己的健康人生。(本文作者亦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院部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