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撰稿:新聞中心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直播記者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日公布國內新增53,02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52,992例本土個案及3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51例死亡。其中包括首例青少年死亡,為15歲男性,因心肌炎死亡;另有再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八個月大女嬰,因細菌及新冠病毒感染併敗血症死亡。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首例青少年死亡個案15歲男性,無慢性病,曾接種一劑疫苗。5月20日發燒、5月22日採檢陽性,到29日都採居家照護。個案解隔後5月30日在學校突然昏倒,送醫已無呼吸心跳,急救無效過世。經司法相驗,死因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肺水腫及心因性休克併新冠病毒感染。
另再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八個月大女嬰。有先天泌尿系統疾病。5月31日發燒,疑似因手術造口滲透造成感染 ,當天入院採檢陽性,但仍於6月1日手術,入住加護病房。住院期間出現心跳、血壓、氧氣濃度下降情形,後因細菌及新冠病毒感染併敗血症,6月2日死亡。
而端午連假疫情期間,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5日在臉書分享,1名10歲男童一個月前曾染疫,端午連假時突然又高燒休克,緊急送醫救回;台大醫院判定為第一個收治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病人,而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統計,就有8千多名兒童病例。但此病不只會發生兒童身上,成人也需留意,一旦發病可能會比兒童症狀更為複雜。
今日出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的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特別說明「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症狀。表示MIS-C主要是病患感染後的免疫反應在病毒清除掉後也沒有停止,造成體內多處器官產生發炎反應,發生時間以感染後2到6周間最常見。
黃瑽寧說,MIS-C最常見年齡是6-12歲,國外研究發現打過一劑疫苗後,MIS-C的發生率可以降低97%,兩劑者在該研究中則沒有發現MIS-C,因此家長不用過度擔心。若確診孩童康復後2至6周間,有發燒3天,並伴隨皮疹、結膜發紅,或是嘔吐、腹痛或拉肚子等5大症狀,一定要跟醫師詳細報告。多數兒科醫師都會想到這個疾病,且多發性炎症有不同器官同時發炎,每個人都不一樣,但讓醫師知道,早期介入可以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