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漢華
攝影:李智為
社會大眾認識譚敦慈是在她的先生--俠醫林杰樑過世之後,她大力宣導食安,四處演講、寫書,希望人人都能吃到安心健康的食物。她成為毒物科護理師,不僅受林杰樑影響,她過世的爸爸影響更深。
她說,爸爸、先生是她生命中的好男人,最不想得到的病就是失智,免得忘了他們。
小檔案
1961年生
輔英護專(現為輔英科大)護理科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護理師
譚敦慈家裡的每一樣東西都是有用途的。每隔一陣子,她就丟掉用不到的東西,丟到後來,客廳裡的置物櫃都是空的,連垃圾桶也不需要,也扔了。
譚敦慈崇尚簡單主義,對於物品,她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只留下能使用的。
不過,她臥房裡的衣櫃倒是掛了一件用不到的男士西褲,那是她爸爸生前穿過,留給她的紀念物。這件鐵灰色的褲子已經保存16年,上面的摺痕依舊平整,從褲腰、褲管可以知道她的爸爸腿很長,而且沒有啤酒肚。
她拿出爸爸的黑白大頭照,告訴我們,自己的眼睛和嘴巴最像爸爸。仔細端詳照片中的長者,即使頭髮所剩不多,大大的眼睛、厚厚的嘴唇帶有剛毅不拔的氣息,透露這位大陸來台軍人,在台灣胼手胝足成家立業的辛勞。
「我爸爸很勤奮,考上高考,從軍人轉任警官,最後在中油公司退休,給我們安穩的生活,」譚敦慈回憶。她上有一個姐姐,下有一個弟弟,爸爸很疼愛子女,每晚會削好鉛筆,而且削出一個模樣,整齊美觀,讓他們第二天上課使用。
譚敦慈從小在嘉義市長大,她遵從當地習俗,爸爸過世之後,女兒要留下爸爸的長褲。「爸爸在2004年過世,但是,從生活習慣到為人處事,一直影響我至今,好像沒有離開,連我和兩個兒子的相處方式,也有爸爸的影子,」她說。
很多人以為譚敦慈不吃油炸、不愛零食甜點的飲食習慣是受俠醫先生--林杰樑影響,其實不然。這個習慣是從小由爸爸養成,甚至她去念護理,這條路也是爸爸幫她選的。
飲食習慣 爸爸影響
因為爸爸從小就有氣喘病,因此,重視飲食。4、50年前,大家還不認識飲食與疾病關連的時候,就不准孩子吃糖,連媽媽要拿筍乾、鹹菜當食材,油炸食物,也遭爸爸反對,養成她不吃零食的習慣。
雖然如此,爸爸卻會做葱油餅、煎蛋汁饅頭,當成孩子放學回家後的點心。念小學的時候,譚敦慈不喜歡學校供應的午餐,爸爸會送來一個小便當盒,裡面裝著水果、鴳鵪蛋,幫她加菜,那一餐她才會開心吃完。
上了國中,爸爸還是到學校送便當給譚敦慈。學校有個斜坡,爸爸的氣喘病嚴重,走不了50公尺,就要噴兩、三次氣喘藥,斜坡成為一個大考驗,由於他習慣騎腳踏車,只能放慢速度,邊喘邊騎,把愛心送到女兒手裡。
在譚敦慈的記憶裡,爸爸因為工作,無法天天回家吃晚飯,因此,他很重視和家人的晚飯時間。每次飯後,就帶著孩子外出散步,維繫家人感情。譚敦慈在婚後,拉著林杰樑一起散步,如今,則是帶著兒子,享受母子三人的散步時光。
譚敦慈平時忙於演講、寫書,只能利用零碎時間打掃環境,家裡一塵不染。「我爸爸很愛乾淨,會打掃整理,我向他看齊,再忙,也是自己動手,不找清潔公司,」她說。
念小學時,爸爸每週末幫三個孩子洗書包、布鞋,耳濡目染下,姐弟後來就自己刷洗。有人認為,父母不要幫子女整理用品,以免依賴成性。譚敦慈倒是持相反看法,她幫兒子整理床舖、打掃房間,起示範作用,兒子會自動幫忙家務,她彷彿看到兒時的自己。
遵從父命 學習護理
譚敦慈說,排行老二讓她個性獨立,會照顧人。爸爸在工作之餘,種植木瓜、芋頭、芭樂、葡萄等各種蔬果,她會跟在爸爸身邊,幫忙遞水壺、拿毛巾;爸爸氣喘咳嗽,她會拍背,還趕緊找衛生紙,是個貼心小跟班。
知女莫若父,爸爸看到她的特質,鼓勵她考護校。她記得,考上輔英護專,學費比商專貴,但是,爸爸不讓她揹學貸,要她專心讀書。畢業之後,她進入林口長庚醫院工作,在急診室結識值班的林杰樑,進而成為今日的毒物科護理師。
當林杰樑與譚敦慈論及婚嫁,已經洗腎6年,媽媽雖然反對,爸爸第一次見到林杰樑,卻發現他頗有涵養,得知他的血型是B型,和自己一樣,願意捐腎救他。
可是,爸爸為了治療氣喘病,長年服用類固醇,罹患了糖尿病,即使腎臟可以配對,也不能捐贈,這番恩情讓林杰樑對老丈人永生難忘。當譚敦慈的弟弟得到血癌,娘家、弟媳北上同住,林杰樑不但欣然接受,還贊成太太捐骨髓救弟弟。
爸爸示範 關懷他人
在譚敦慈眼裡,爸爸對家人寬厚、對朋友念舊,每逢年節,就找單身的軍中袍澤來家裡吃飯,每次總是席開兩、三桌,十分熱鬧。後來,有人過世了,到了清明節,她還跟著爸爸去掃墓,等開放探親了,爸爸就幫忙送骨灰回袍澤的大陸老家。
譚敦慈從爸爸身上學會顧及他人需要。採訪過程中,她不時招呼正在拍照的攝影記者,詢問「有沒有吹到冷氣」「快來吃蘋果」。現在她擁有高知名度,很關心弱勢團體,常常捐出演講酬勞,對她來說,錢就像物品,夠用就好。
她自認遺傳到爸爸樂觀的個性,凡事都能穩定情緒。爸爸從來不擔心氣喘病,會因此見不到孩子長大。當姐弟三人領到身分證、從大專院校畢業的時候,爸爸充滿成就感,這也成為她在林杰樑過世之後,能正向面對外界質疑的力量來源。
那時候,有人對她說,「你先生是毒物科醫師,不代表你也懂毒物!」,也有人說,「怎麼是護理師在談食安?」,她仍以理性與平靜的心情,拿出研究成果與他們溝通。其實,她早就是林杰樑的研究助理,參與計劃、寫論文,她是盡護理師職責,傳達自我保護的觀念。
這幾年,她全台四處演講,教導大眾從食物中獲取健康。許多人最害怕得到癌症,她則是最怕得到失智症,「因為我不想忘了生命中那些好男人啊!」,她說,從爸爸、先生、弟弟到兩個兒子,自己這輩子碰到的都是好男人,她要永遠記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