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東
給我一隻貓,我就能玩一下午;給我一尾中卷一點鹽巴,我就能烤出讓人願意多喝兩杯的美味:給我一支筆、一台相機,我就能看見平凡事物中隱藏著的深深人情。
文.圖|陳志東
首圖|陳志東
幫國家文化記憶庫整理老照片資料,看到一段有關「牽豬哥」職業者的介紹時,覺得有些心酸。
資料中說當時「牽豬哥」的人出門必備3種道具,第一是小竹棍,用來指引豬公行走方向;第二是澆花用的花灑,用來幫豬哥淋水降溫;第三是斗笠,這是給牽豬哥主人戴的,第一個作用是遮陽遮雨,另一個更大作用則是「遮羞」。
牽豬哥是早年農村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行業,主要在於早年人工授精技術並不發達,豬隻只能自然配種,但早年農家都是小規模飼養,自家豬隻配種容易有近親交配問題,加上飼養的肉豬其實不那麼善於走路,所以請外面豬哥到府服務就變得很重要,而且相關的公豬步行訓練,發情期判斷、交配流程的掌控、豬隻在發情時的猛爆與安全問題等等,牽豬哥這行業其實充滿技術細節。
有了牽豬哥,許多農家的母豬才能持續繁衍,但圍繞牽豬哥身邊的通常不是感謝,而是訕笑。主要因為「性」這件事在農村社會原本就有很多隱諱,而且豬哥在發情時的那「瘋豬哥」模樣絕對讓人看過後就永生難忘。
通常公豬養大到100台斤後就達到性成熟,這時的種公豬性徵非常明顯,獠牙長長突出,嘴巴滿是俗稱「豬哥涎」的白泡,滿身腥騷味,兩顆比棒球還大的睪丸掛在屁股上,步行時會一晃一晃搭配口中一路呼嚕,模樣很嚇人;進入交配階段後,豬哥那充滿慾望的神態與狂爆動作,加上造型奇特的生殖器官,很容易形成一種揉合了禁忌與趣味的話題,「牽豬哥」一詞也慢慢變成帶著貶義的負面名詞。
在一本由苗栗縣政府出版的「老行業」書籍中,作者劉榮春寫到:「….在鄉間飽受嘲諷,視為下等行業,待遇遠不如其他行業。以前人請工匠上門施工會誠意服侍,不敢怠慢,連大家換工進行農事,主人也會準備點心茶水招待;但牽豬哥的不但無點心茶水招待,交易完成後付錢走人,客套話也能免則免。」
早年這些牽豬哥者為了避免遭到鄉村小孩的笑鬧與跟隨,因此多數會把出門時間提前到清晨或延後到傍晚,一方面避免豬隻過熱,一方面避免碰到太多路人,而且一定要戴著斗笠或農家口中的「尿勺帽」,並把帽緣壓得低低,這模樣也就成了牽豬哥者的標準裝扮。
後期的媒體報導,許多牽豬哥從業人員不戴帽或大方受訪,那是後來社會觀念改變才有的結果。在「老行業」書中,作者劉榮春敘述當年他為了採訪牽豬哥農家,歷經了非常多次的造訪才終於取得信任,這些牽豬哥者,在那個年代,事實上歷經了許許多多心理上的苦悶與扭曲。 還好,對於職業的訕笑與輕視,到了我們這個年代已經改善許多,送行者、清潔人員、屠夫、做工的人….,這些願意伸手為我們做大家都不想做的事、願意把手弄髒的人,都已陸續得到該有的敬重。感謝有這些人。
毅傳媒延伸推薦
【有片】燒給好兄弟的金銀紙產業 苗栗最旺!【不一樣的台灣.陳志東專欄】
我很老,可是我很潮!三義木雕不再只是關公、彌勒跟達摩【不一樣的台灣.陳志東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