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提供

逼蘇貞昌下台負責? 國民黨還要加把勁

by 敖博勝

文字撰稿:敖博勝

台鐵太魯閣號列車在花蓮清水隧道發生重大傷亡事故,共造成50人死和216人輕重傷,傷亡人數遠超過2018年的普悠瑪列車脫軌事故。事發至今已超過7天,交通部長林佳龍的請辭被總統府與行政院異口同聲擋下,但在事故發生原因越來越清晰的現在,尚無任何政治人物或政府官員因此事故而下台或負起政治責任。

事故發生後的第一個上班日,在野黨國民黨立院黨團便提案要求在立法院成立「0402台鐵408次太魯閣號事故調閱委員會」,並要求行政院長蘇貞昌、交通部長林佳龍及台鐵局代理局長祁文中應負起政治責任下台。但調閱委員會的提案被民進黨挾立委人數優勢否決。

接下來連兩天國民黨繼續藉交通委員會質詢機會,列舉台鐵局長人事案延宕至今未決、普悠瑪事故後「台鐵總體檢報告」蘇貞昌只聽過一次口頭報告後就束之高閣、細部計畫有安全防護預算卻未執行等,認為是「派系鬥爭」、「行政怠惰」、「行政疏失」、「官商勾結」,進一步將太魯閣號不幸事件定調為「人禍」、「政府殺人」,要求「蔡英文道歉、蘇貞昌下台」。但綠委也譏諷國民黨不敢依憲法提出「倒閣」,也就是對行政院長的「不信任案」。

國民黨立委洪孟楷揭發細部設計圖中有安全防護預算,但未執行,直指太魯閣號事件是人禍。(資料照片)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第2項第3款規定:「立法院得經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一以上連署,對行政院院長提出不信任案。不信任案提出七十二小時後,應於四十八小時內以記名投票表決之。如經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贊成,行政院院長應於十日內提出辭職,並得同時呈請總統解散立法院…」

倒閣案在台灣一共發生過三次,分別是1999年的蕭萬長、2012年的陳沖、2013年的江宜樺,三次的主要提案者都是在野黨民進黨,而三次都被執政黨國民黨以立院人數優勢擋下。但現在國民黨在立院早無人數優勢,且民進黨首次執政即阿扁總統時,國民黨在立院也曾過半,但都未發動過「倒閣」。因為倒閣同時,也可能會面臨總統解散立法院,重新選舉,立委諸公多所忌憚。因此,現在國民黨的策略很明顯的是希望喚起「輿論」支持,給蘇內閣壓力。

行政院長若辭職下台,就等於內閣總辭,整個行政團隊也就跟著改組大換血。從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至今,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三位民選總統共經歷15任行政院長(見附表),除了張俊雄與張善政因總統換人改朝換代而下台、吳敦義因當選副總統而高升,其他12任行政院長下台的主要原因還是政策引發的輿論反彈導致支持低落,因而請辭。其中陳水扁任內的游錫堃、謝長廷,馬英九任內的江宜樺、毛治國更因此而導致選舉時所屬政黨大敗,為敗選負責而下台。而跟這次太魯閣號事故造成大量傷亡比較類似的案例,就只有唐飛任內的八掌溪事件與劉兆玄任內的八八風災了。

2000年7月22日,嘉義發生了八掌溪事件,4名工人於番路鄉吳鳳橋下游八掌溪河床上遭洪水圍困,因政府救援系統協調遲滯,導致工人在受困2小時後不幸身亡。事件經媒體全程轉播,且適逢假日,部分官員根本不知有此事,導致輿論譁然,讓首次執政的民進黨被痛批。2天後行政院長唐飛親自主持檢討會議,決定自己辭職以負全責。但副院長游錫堃表示新政府成立才兩個月,院長如果辭職將使政局動盪,因此願意代唐飛負起政治責任,辭去副院長之職以平息輿論。

交通部長林佳龍(前左) 代蘇閣參加「0402太魯閣號 火車事故罹難者頭七法會」,與花蓮縣長徐榛蔚比肩而坐。 中央社記者張祈攝 110年4月8日

2009年的八八風災,肇因於8月6日到10日莫拉克颱風挾破紀錄的降雨量侵台,造成全台多處淹水,甚至發生山崩與土石流,尤其以造成474人活埋的高雄甲仙小林村滅村事件最為慘烈,風災過後,共造成681人死亡、18人失蹤。雖為天災,但輿論氛圍將災情慘重歸責於馬英九政府救災不力,引發廣泛民怨,並且使得執政第二年的馬英九總統聲望大幅滑落,一個月後,9月10日劉兆玄率內閣總辭,表示「死了這麼多人,我認為這裡有個政治責任,應該有人負起來。」

蘇貞昌已是第二次任閣揆,能否挺過危機? (資料照片)

這兩次事件連帶造成的閣揆或副閣揆負起政治責任辭職下台,有兩個共通點,第一都是在政黨剛輪替後的第一任行政院長 任內發生,第二都引發輿論對政府官員的怠惰或無能的極大不滿。但是蔡英文總統已是第二任,首任時的改革風波造成支持低落她已挺過,而蘇貞昌第一次當閣揆是阿扁任內,還是扁政府最風雨飄搖的時期。那時蘇的離職原因,外界解讀還是總統初選敗給謝長廷後不滿而求去。

但現在蘇貞昌也是第二次當行政院長了,還陪著小英挺過連任時的各種危機,第二任閣揆迄今,已經超過兩年,相較過去20年的行政院長平均任期才一年半,蘇貞昌果然薑是老的辣。國民黨積極揭發台鐵局弊端跟逼辭蘇貞昌,能否獲得廣大民意的迴響?還是台灣最嚴重的鐵道事故之一的太魯閣號事件,最後竟無人負起政治責任?端看後續的發展了。

⇩⇩⇩按讚訂閱看更多⇩⇩⇩

我有話要說

相關報導

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使用者體驗, 如果您接受則視同接受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接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