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國宮鬥劇35】網紅政治的壞結局是罷免

by 洪 玲玲

撰文:政治工作者/張益贍

上週六1月16日主要由國民黨發動的第一場「報復性罷免」投票登場,之前大部分人預估的如果要罷免「多席次選區」代表,會因選民投票熱度不高,而使罷免的難度增加。但卻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同意罷免票數高達8萬4582票,是王浩宇當選議員票數的五倍,超過罷免門檻3000餘票,成功罷免王浩宇,使得王成為台灣自治史第一位被罷免的直轄市議員。

王浩宇的崛起和隕落,其實見證了近十年網路對台灣政治影響力的過程。他可以說是台灣政治社群粉絲頁的開創鼻祖,「我是中壢人」奠立了他透過網路影響力當選桃園市議員,成功進入政壇的基礎。但同時也因為過度迷信網路的影響力,為打造自己成為「網紅」政治人物,而導致今日被罷免的結局。

王浩宇「網紅政治學」所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人設」的崩壞。「我是中壢人」的人物設定除了有在地性的意義之外,更有取其諧音「中立」的概念,代表著台灣中間選民期盼政治的討論能夠「不分藍綠」就事論事的積極意義。但王代表綠黨參選並當選議員之後,不但鮮少對綠黨所關注的環境和社區議題發言,更常常跳出桃園,為蹭網路熱度,時常炮打柯文哲、韓國瑜、黃國昌等其他「網紅政治人物」,而被戲稱為「全國不分區議員」;且王為了擴大政治影響力,為在桃園參選立委佈局,身為綠黨召集人,卻淪為民進黨派系的「側翼打手」,在地方更是以桃園市長「鄭文燦人馬」自居,最後乾脆背棄綠黨加入民進黨。自此,王的所有言論已經不具跳脫藍綠的「中立」性,而只是網路上挺藍挺綠粉專眾多言論之一,「網路人設」自此完全崩壞。

王浩宇「政治網紅」操作的第二個錯誤就是盲目追求「網路聲量」。為了創造流量,每天追著熱門新聞發言,由於新聞週期越來越短,為追求速度,常常在還沒瞭解事情真相的情況下「錯誤判斷、標題式發言」,也因此雖然「聲量很大」卻都是負面聲量。但對於「網紅」的操作而言,負面聲量也是聲量,處理的方式不是去澄清或道歉轉正,而是再去創造另一個「聲量議題」。也因此導致王不斷地惡性循環,累積超過的網路「負面聲量」。

王浩宇所有攻擊過的人,包括:柯粉、韓粉、昌粉、綠黨、時力等在這次罷免案全面反撲。(圖:翻攝自卿訴琳聲 來尬聊 YouTube)

王的第三個問題其實也是這十年來網路操作對台灣政治造成最負面的影響:「網路集體霸凌」。由於網路匿名性的特性,使得各種在政治上對立的政黨或團體,得以用「假人、假訊息、假立場」,並透過「諷刺性的酸民言論」或者「謾罵式的人身攻擊」來造成對手在社會觀感甚至是在個人心理上的傷害。但同時對手也會採取同樣的方式來反擊,也因此形成了「仇恨螺旋」。王浩宇所有攻擊過的人,包括:柯粉、韓粉、昌粉、綠黨、時力等在這次罷免案全面反撲,甚至連民進黨內的王世堅都說「罷免王浩宇是替天行道!」。一個人在短短的時間內可以累積如此龐大的「仇恨值」也算不容易。呼應了筆者曾經和王勸說過的一句話,「先學會做人,再來做政治」。

從柯文哲大起大落到韓國瑜、王浩宇的被罷免,見證了這十年來「網紅政治」操作的終結,台灣民眾越來越清楚網路流量和風象操作的邏輯,政治人物在網路上資源投入的邊際效用越來越低,而台灣在未來的可能熱門接班人選,無論是民進黨的賴清德、鄭文燦,亦或者是國民黨的朱立倫或侯友宜,都是屬於「接地氣」務實型的政治人物。所以無論是執政或在野,不要再迷信「網紅操作」的政治效果,應該回到網路工具的溝通本質,理性的討論政策且回應民眾的意見與需求。否則網路就如同民主選票一樣,可以賦予一個人權力,也可以隨時收回,甚至毀滅你!

作者簡介: 

從學生時代參與街頭運動開始,三十年歷經台灣政治風起雲湧。認為台灣政治本身就是一場場精彩萬分的「島國宮鬥劇」! 

黨政資歷: 

民主進步黨政策中心副執行長 
行政院228基金會企劃處長 
總統府聘用顧問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長 
台北市政府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

看更多【島國宮鬥劇34】今天你被「鴨霸」了沒?外送員的甘苦談
【島國宮鬥劇33】2021別再傳播民族主義「仇恨的病毒」!

⇩⇩⇩按讚訂閱看更多⇩⇩⇩

我有話要說

相關報導

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使用者體驗, 如果您接受則視同接受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接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