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話大聲說】游錫堃院長的台灣路線

by 新聞中心

文/鄭明德

立法院長游錫堃出席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時,提到中醫傳到台灣,改名叫「台醫」、「漢醫」都很好。「比起中醫、我想『漢醫』或『台醫』會是更適合台灣的稱呼!」此發言一出,立刻引發社會各界的熱議。對此,游錫堃院長強調背後的意義是「台灣文化」、「台灣主體性」,我們初步可以視為其台灣路線的闡釋。

游錫堃院長有補充他的思考,主要是過去提「台灣文化」時,曾被糾正「只有中華有文化,台灣沒有文化只有民俗」。不過隨著時代演變,「台灣早已發展出獨具個性的文化,在海島之上容納了不同的可能性,無可取代」。藉由討論,他「盼望世世代代台灣人,看見台灣的主體性,創造更多的台灣文化」。

前幾年網路上有「水牛伯」稱號的游錫堃,早期主政宜蘭時,就有相關想法與作為。《蘭陽之子游錫堃》書中提到,鄉土教育、戲劇團、縣史館、保存歷史空間及學校傳統曲藝薪傳,都是游錫堃想「找回本土自尊」。不過因「個性圓融內斂」,相對其他反對黨人士,當年游錫堃還未有明顯的台灣路線

游錫堃開始倡議台灣路線,或者說更為深綠的路線,是2007年9月任黨主席時的〈正常國家決議文〉。該決議文提出:「積極推動正名、制憲、加入聯合國、落實轉型正義與建立台灣主體性等作為,以實現台灣為正常國家」,頗受矚目。當年以黨主席之尊,提以〈正常國家決議文〉取代〈台灣前途決議文〉,就被媒體視為「深綠教主」、「台獨教主」與「極獨先鋒」。執政黨的主席職務有非常高的政治指標性,當年游錫堃的台灣路線確實深綠味道濃厚。

游錫堃現以民意機關院長的身分,發表前述「台醫」、「漢醫」論,闡述其台灣路線,就政治而言,其實較不嚴重與敏感。何況其台灣路線的內涵以文化為主,對象是中醫藥界人士,外界對此輕鬆看待即可。如同今年3月,行政院長蘇貞昌提「中國是一個國,我們也是一個國」;4月,提如果有國會議員說台灣不是國家,就「不夠資格做國會議員」。當時,有朋友就問筆者,怎麼看蘇貞昌院長這一連串發言?筆者認為,也宜同樣標準視之即可,因為就只是回應民意代表立委的質詢。

當前民進黨政府的兩岸路線,最關鍵的立場與發言,仍以蔡英文總統兼黨主席為核心指標。目前蔡英文總統的主軸尚稱穩定,游錫堃院長的「台醫」、「漢醫」論,只是偏文化面的台灣路線闡釋,較不具政治代表性與重要性,外界宜寬容看待。

作者:鄭明德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有話大聲說】 讀者投書專欄 歡迎各界人士不分顏色有話直說 本專欄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讀者可利用下面信箱與我們聯繫: service@winfohub.com

⇩⇩⇩按讚訂閱看更多⇩⇩⇩

我有話要說

相關報導

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使用者體驗, 如果您接受則視同接受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接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