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撰稿:吳世揚
圖片來源:新聞中心
台灣正式進入再生醫療紀元。蔡英文總統今年(2022)二月預告制定再生醫療三法,並且透過增設專用基金的方式,積極獎勵再生醫療研究。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表示(2002/10),再生醫療專法已修訂為「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及「再生醫療施行管理條例」,希望可以用國家立法,更完整地勾勒出再生醫療的發展路徑。而再生醫療的基石是細胞,臍帶、胎盤間質幹細胞及臍帶血是最佳的細胞源頭。每一個生命的誕生都是不容易的,所以老天為每一個寶寶及家族準備這一份厚禮,錯過是不會再有的。
觀察美國國家衛生院(NIH)登記在案的臍帶血臨床研究案,到今年4月15日為止,進行中及完成的共有418項研究,目標範圍以血液腫瘤相關疾病為大宗,其他的運用還有神經修復損如中風、腦性麻痺、脊椎神經損傷,和自體免疫疾病相關疾病。這可能跟其臍帶血的組成有很大的關係。臍帶血與成人全血相比,臍帶血中含有數量較高的自然殺手細胞,以及較高比例的未成熟T細胞,這些年輕的免疫細胞較容易被擴增及訓練,推測是腫瘤治療的關鍵。另外的不同還有,臍帶血還包含各類型的年輕造血幹細胞,所以多用於血液疾病方面,包括白血病、淋巴瘤、重度海洋性貧血、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以及先天(後天)免疫系統不全症或代謝異常等疾病的治療。臍帶血給寶寶本身使用沒有任何問題,但在異體運用時就要經過「人類白血球抗原」HLA配對,避免強烈的排斥反應產生,機會是25萬分之一。
同時檢視美國國家衛生院(NIH)登記在案的間質幹細胞(MSC)臨床研究案,範圍是琳瑯滿目,包含各類型自體免疫疾病、缺血性腦病變、各類型肺炎及肺損傷、各類型骨關節炎、各類型難治型傷口、脊髓損傷、肌萎縮、慢性腎病、帕金森綜合症、各類器官衰老、性功能障礙、缺血性心臟病、甚至是搭配實體腫瘤治療等,總類繁多。
發表於”自然”雜誌(2019/12/2)的文章「間充質幹細胞透視:細胞生物學到臨床進展」中闡釋,間質幹細胞能多方面運用是因為它具有免疫調節、協助組織修復、抗發炎、促進血管新生等的特性,從1993年就開始在過去的25年中,表現出出色的安全性,到現在有超過950項註冊的MSC臨床試驗被FDA列出。已有超過10,000 名患者在受控臨床環境中接受治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MSC的能力,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明顯減弱,所以臍帶和胎盤是人類MSC的極好來源。
綜合前面的資料可以知道,臍帶/胎盤間質幹細胞與臍帶血的用途,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不斷增加,功效證據也越來越多,讓全球衛生部門漸漸認可細胞治療的功效,對於適用範圍的認定也逐步擴大。但重點來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有需要的時候,卻沒有好的細胞,這一切也是惘然。
上天為每位寶寶準備了最好的禮物就是臍帶、胎盤及臍帶血,而且一生只有一次,若當成醫療廢棄物丟掉,或著加工做成膠囊吃掉,實在是可惜。最好的是找一間合格專業的細胞銀行將三寶存起來,對於寶寶及家人將受用無窮。
(本文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系部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