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肌腱一旦受傷就回不去了?「臍帶間質幹細胞」可能是最佳救援手

by 新聞中心

肩部疼痛是診所醫院常見的病況之一,據流行病學統計一般民眾約16%~34%曾有肩痛的情形,其中「旋轉肌袖症候群」是最常見的病症之一。

旋轉肌袖症候群包含肌腱炎、撕裂傷及斷裂等,累積性傷害是重要致病原因;所以危險因素包含有年紀、職業傷害、姿勢不良、太過費力的動作、肩膀肌肉缺乏鍛鍊、強度過高的運動等等。

我們的肩膀是全身活動性最高的關節,也是構造高度複雜的關節,其中旋轉肌袖(rotator cuff muscle)是負責肩關節活動最重要的肌肉群,它們是由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及肩胛下肌等四塊肌肉所組成。如果旋轉肌袖肌群受傷,初期的症狀是肩膀疼痛,尤其是夜間疼痛、腫脹感或肩膀無力感。如果沒有妥善的治療,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很多的動作,例如:梳頭髮、扣內衣、舉手、握把、平舉重物等,只要是需要手臂伸、舉、轉、提的運動都會受影響,如果嚴重到旋轉肌袖的肌腱斷裂時,可能會導致失能與無法工作。

所以在受傷的初期,首要任務是減緩疼痛、發炎及預防肌肉萎縮。

方法包括:口服消炎止痛藥、局部藥物注射或復健物理治療,如冰敷、電療、熱療等。渡過急性期之後,接著要積極復健,加速恢復肩關節正常活動度,以免導致肌肉萎縮或沾黏。復健時期時期要以漸進的方式,加強肩關節肌力的訓練,和肌腱的伸展,藉此維持並提升肩膀功能及耐力。

如果很不幸地產生嚴重撕裂或斷裂時,就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目前多採用傷口小與傷口復原快的關節鏡手術。根據國際期刊「骨科學報」在2017年12月的一篇報告指出,追蹤217位接受旋轉肌袖肌腱修補手術的病人,一年後的用核磁共振影像,結果發現肌腱真的「修復」的只佔56%。而且發現當初的裂傷愈大,修復的機會愈低;隨著年紀越長,因手術而修復的機率也隨之下降。

為了更有效地促進肌腱受傷的復原,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南韓首爾國立大學醫學院用大鼠作為動物模型,進行了間質幹細胞對肌腱受傷修復的研究,成果於2023年5月發表。

實驗選用了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UC-MSC)與人類骨髓幹細胞(BM-MSC),觀察對於肌腱修復能力的差異;結果顯示UC-MSC具有較高的增強肌腱再生和減少肌腱損傷後「異位性骨化」的發生。經過基因表現分析發現,UC-MSC不僅出現與肌腱分化相關的基因表達、更高肌腱基質相關基因的表達,而且生成組織良好的肌腱組織,其中包括緻密的I型膠原纖維。一般肌腱受傷常伴隨出現俗稱「鈣化」的「異位性骨化」的發生,導致受傷肌腱較高的再斷裂率和恢復時間的延長。研究發現使用BM-MSC會誘導高達55%的異位性骨化,而UC-MSC卻可以抑制了異位軟骨的形成,並且沒有誘導任何異位性骨化的發生。

因此在肌腱修復上UC-MSC具有相當的優勢。它們具有易於收集、較低的感染風險、低畸胎瘤風險和低免疫原性特性,且具有良好的免疫抑制能力。之前的研究也證明,UC-MSC的特性不受冷凍保存的影響,使用後表現出優秀的肌腱恢復癒合潛力。這些結果表明,UC-MSC是肌腱再生的良好選擇,值得被推薦用於臨床肌腱修復的細胞治療上。

(資料來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05580823000675?via%3Dihub#appsec1)

⇩⇩⇩按讚訂閱看更多⇩⇩⇩

我有話要說

相關報導

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使用者體驗, 如果您接受則視同接受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接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