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茄苳巧克力、蚵仔泡芙……生態廚師帶你吃一口「芳苑濕地」的味道 《尋潮・拾潮》彰化潮間帶永續飲食特展

by 林 涵青

如果你很幸運在8月3日走進台北松山車站內的Tsutaya蔦屋書店,會驚喜發現彰化芳苑的人文景色和物產風味,由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南投分署主辦、公民團體「台灣生態飲食設計中心」協力策劃的《尋潮・拾潮》彰化潮間帶永續飲食特展,現場由30位生態廚師,合力設計海茄苳巧克力、海茄苳冰淇淋、芳苑花生黑豚咖哩、海洋與風琥珀糖等43道料理,用食物訴說彰化芳苑潮間帶的美麗與哀愁。

採訪編輯:林涵青
攝影:林涵青
圖片提供:台灣生態飲食設計中心

珍珠蚵、蚵嗲、「海牛」可說是多數台灣人對彰化芳苑的第一印象,近年來可能還多了巨大的風力發電風車,而這些全都與芳苑廣大的潮間帶泥灘息息相關。這片退潮後幾乎看不到盡頭的海水、5公里寬的潮間帶,是台灣目前僅存的大型泥黏質灘地,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出口感Q彈鮮美的珍珠蚵,也是全球唯一保有「海牛採蚵文化」的村落,曾吸引英國BBC來台採訪製作專題報導。

《尋潮・拾潮》彰化潮間帶永續飲食特展,由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南投分署主辦,公民團體「台灣生態飲食設計中心」協力策劃(圖片提供:台灣生態飲食設計中心)
彰化芳苑以珍珠蚵聞名,採蚵、挖蚵可說是在地最具特色的人文風景。
彰化芳苑潮間帶才看得到的「海牛採蚵」景象,是國寶級的珍貴文化資產。

此外,根據中興大學研究團隊統計,全台百萬隻招潮蟹,約有70%的族群棲息在彰化濁水溪口的潮間帶;這裡同時也是全球候鳥南北遷徙的重要暫棲地,是極具生態價值的重要濕地。然而,這片曾被列為「國家級濕地」的土地,正面臨大規模綠能開發、農漁產業轉型與生態保育的多重挑戰。

為了保護這片溼地,生態廚師團體多年來持續造訪芳苑,實際深入瞭解與關心在地,同時大量採購當地農漁民生產的優質食材製作料理,希望透過這樣的採購,能夠讓在地友善土地的優質農漁民得到支持,進而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家園。

生態廚師領路
以食物認識芳苑

所謂「生態廚師」,是台灣一群認同並致力於推廣永續飲食文化理念的廚師,他們願意優先選擇友善土地和生態的食材,且經過相關培訓,重視的不僅是廚藝和食物的美味,更注重食材的來源和對環境的影響。

台灣生態廚師是個很特別的公民團體,由一群認同並致力於推廣永續飲食文化理念的廚師組成。

本次《尋潮・拾潮》彰化潮間帶永續飲食特展,便特別將彰化芳苑濕地與農漁村風貌搬進都會人文空間,生態廚師則化身領路人,透過「飲食」,帶領民眾認識這片兼具能源、生態、文化的美麗濕地。並期待以土地為師,從芳苑的過去與現在,讓更多民眾一起來思考台灣的永續未來。

潮間帶巧克力以台灣南投可可及海茄苳做成,獨特風味令人印象深刻。
由30位生態廚師所設計的彰化潮間帶特色料理,創意與美味兼具(圖片提供:台灣生態飲食設計中心)

台灣生態飲食中心發起人吳秀娟表示,這次《尋潮・拾潮》展覽,主要依循「尋、巡、旬、循」四大主題,從「海上蚵田」出發,引領參與者穿越「潮間地景」、「海岸漁村」與「內陸農村」,以芳苑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產業為脈絡,構築一條由海而陸、從過去走向未來的永續行動路徑,讓大家看見這塊土地的美好與重要性。

台灣生態飲食中心發起人吳秀娟介紹芳苑潮間帶的特殊性與重要性,以及目前面臨的危機(圖片提供:台灣生態飲食設計中心)
台灣生態廚師計畫共同發起人馬愛雲認為,教育、生意、公益是可以一起進行的, 生態廚師們都願意從自身做起、發揮影響力做出改變(圖片提供:台灣生態飲食設計中心)
⽔保署簡任正⼯程師王智緯期待本次展覽能透過「吃」讓大家認識台灣的風土,進而支持台灣的農民與自然生態(圖片提供:台灣生態飲食設計中心)
芳苑鄉林保玲鄉長試吃以芳苑濕地為靈感創作的點心(圖片提供:台灣生態飲食設計中心)

【尋】走近海岸,拾見潮間
芳苑潮間帶橫跨濁水溪出海口北側,是台灣最大且最完整的泥質濕地。孕育多樣台灣特有種生物與獨特「牛車採蚵」文化,卻也同時面臨風機開發等地景變遷。參與者在此透過「探尋」與「拾起」的過程,認識芳苑這片倚海而生的土地,並思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之間的共存路徑。

長期關注芳苑養蚵產業的產地獨立記者陳志東正在解釋蚵苗如何長成蚵仔。

珍珠蚵泡芙
創作者:Île島嶼法式海鮮 林曉彤

泡芙內餡使用低溫烹調的芳苑珍珠蚵,結合了柚子,吃起來酸甜中有鮮,還有一股若有似無的鹹味。

珍珠蚵泡芙(圖片提供:台灣生態飲食設計中心)

【巡】巡視潮間,拾起困境
走入海陸交會的潮間帶,巡看外來種海茄苳擴張帶來的生態衝擊。紅樹林原為保護濕地的象徵,卻因不適合芳苑濕地反而導致泥灘地陸化。除了公部門與地方團隊展開清除行動,台灣飲食設計中心也攜手全台生態廚師,將「海茄苳」化為食農教材與料理素材,讓「教訓」成為「教育」,把「後果」化為「成果」。

「將後果變為成果」,芳苑海濱生長太快而失控擴張的海茄苳,也可以變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酒」。

海的眼睛與海風 琥珀糖
創作者:un monde小室食飲 楊思靜

色澤迷人的琥珀糖,以恆器酒廠的海茄苳酒「願好」、海茄苳葉、糖以及寒天製作而成,為了做出想像中的外觀和風味,主廚測試超過22次才終於做出表皮脆硬,內裡卻如軟糖般的口感。主廚表示,藍色款是普天宮前方的海洋,以藍柑橘酒染色,白色款則代表風機下的海風與蚵殼,上面撒上海茄苳葉磨成的粉,象徵蚵殼上附生的藻類綠色款,至於綠色款就是海茄苳,酒香中有著草本植物的清新以及淡淡海味。

海的眼睛與海風琥珀糖

【旬】潮來潮往,日常韌性
書店一隅錯落堆疊著芳苑各種物產運送時所使用的紙箱,包括米、人參山藥、花椰菜、蒜苔、花生油等,猶如重現芳苑日常生活風景,就像帶領觀眾「開箱」芳苑。油籽學堂手工榨取的花生油香氣濃郁、番挖水耕農場以水耕技術克服農耕困境,到在地參與「人劇團」透過表演藝術呈現土地的美麗與哀愁。每個紙箱都藏著土地的風味與故事,儘管面臨人口流失與開發壓力,芳苑人如酢漿草般堅韌,以信念與行動回應變遷,在潮來潮往的日常中守護這片土地。

錯落堆疊的紙箱,裝載著芳苑在地特色物產與風景(圖片提供:台灣生態飲食設計中心)
油籽學堂花生油

酢醬草醋漬蘿蔔
創作者:菊丹料理亭 葉國棟

以芳苑舊地名「番挖」為農場名,番挖水耕農場的經營者洪大哥認為芳苑人就像酢醬草,在隙縫中也能生存。葉國棟主廚便以番挖農場的紫色酢醬草來醃漬蘿蔔,沒有醋的嗆味,而是在咀嚼中釋放出天然的酸甜。

酢醬草醋漬蘿蔔
番挖水耕農場種植的紫色酢醬草

【循】農牧循環,永續未來
踏入農村地景,看見彰化在地農牧業者如何串連循環:「新增丰」牧場的豬糞轉化為「愷式好米」的有機稻田肥料,稻桿成為「乙木羊」牧場羊隻飼料,米糠則用作「傻蛋」雞舍墊料,最終回歸土地,形成零廢棄的農牧循環鏈。參與者在此了解每一口食物背後的選擇,都將有助於推動地方永續行動。

泥灘雪球
創作者:禾豐田食 宋菀柔

以芳苑遼闊的泥灘地為靈感,選用友善土地的在地物產,包括新增丰黑豬肉鬆、油籽學堂花生油、愷式好米的米穀粉等,創作出烘焙點心雪球餅,一口一個剛剛好,有點沙沙的口感,就像走在芳苑潮間帶的黑沙上。

泥灘雪球

除了展覽與解說,現場更發表43道使用芳苑在地永續物產的料理,由全台30位生態廚師精心研發,同時推出以「友善潮間帶」為核心理念的共購平台,每一筆銷售都將提撥銷售金額5%作為兒童永續教育基金,民眾或企業都可直接網路下單,用「吃」這個開心愉悅的日常行為來實踐公民行動,以實際行動支持地方生產者與環境永續。

生態廚師們於展覽現場為參與者解說食材來源與餐點創作概念(圖片提供:台灣生態飲食設計中心)
《尋潮・拾潮》彰化潮間帶永續飲食特展結合中央公部門、地方政府、在地鄉親以及公民團體、企業公益基金會的力量,這將會是台灣改變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生態飲食設計中心)

台灣生態飲食中心發起人吳秀娟老師表示:「這座島嶼本來就是一座生態島,台灣擁有成熟的農業技術,半導體發展是台灣的未來,而未來應該與本來攜手前進,才能帶給台灣社會真正的文明與進步。」生態廚師將與在地鄉親一同前行支持芳苑成為國家級濕地,期待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達到平衡的未來。

幸福島嶼:生態飲食之包山包海
網址:https://www.cookingliving.tw/one-page-stores/islandofhappiness

⇩⇩⇩按讚訂閱看更多⇩⇩⇩

我有話要說

相關報導

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使用者體驗, 如果您接受則視同接受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接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