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ular therapy. 3d illustration

吳世揚專欄:生命與細胞的奧妙 4》孟母三遷的間質幹細胞

by 映青 柯

文字撰稿:吳世揚
圖片來源:新聞中心

    在團體生活中互相的配合與協調是團隊和諧的必要條件,這過程中溝通便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腳色,如此的情形也正時時刻刻發生於我們的體內。身體的細胞之間,會藉由不斷溝通協調來達成身體的穩定及平衡,而他們之間溝通的橋樑即是藉由核酸、蛋白質、醣類、脂質等多種訊號因子來完成,不同種類的訊號因子傳遞的內容也就不同,因此能表現越多種類訊號因子的細胞,也將擁有越多的話語權來調節體內的變化。

    2021年一項發表於國際分子科學期刊的研究,比對了多種來源間質幹細胞(MSCs)的訊號因子表現情形,發現來自胎兒的間質幹細胞,相對來自成人的間質幹細胞,有更多種類的訊號因子表現,由此可知胎兒的間質幹細胞,握有相對高的話語權,表示他在細胞醫療方面也將具備更多樣化的潛能。而合法、方便又安全取得胎兒間質幹細胞的管道,就是生產後留下來的臍帶及胎盤,而且能取得的細胞數量也是最多的。其他還有從引產胎兒身上取得,但是道德爭議大,在大多數國家已將其被排除到合法範圍外。另外經由抽取羊水或絨毛膜穿刺也可以取得,但是過程過具侵襲性,多少有引發流產的風險,而且能收集到的細胞數少,效益有待商榷。

    MSCs作為細胞治療的首選主要是它具有「歸巢」性,「歸巢(homing)」這個名詞在1983年就提出了,當時是對免疫細胞的敘述。到2009年,Krap等將「間質幹細胞歸巢」定義為:MSCs在目標組織中被捕獲,隨後跨越血管內皮細胞遷移至目標組織的過程。大量研究發現,當身體缺血、缺氧、損傷時,身體內或者外源性MSCs就會向損傷部位聚集。幹細胞周圍的細胞會形成適當的環境來保護幹細胞,我們稱它為微環境(niche),它是幹細胞存在的基礎。微環境由相鄰的各種細胞、細胞外基質(ECM)以及多種訊號因子等構成。微環境不僅給幹細胞提供養分,同時還指導幹細胞的行動,決定幹細胞的分化方向。當組織產生損傷就會釋放出多種趨化因子、黏附因子、生長因子等各種信號,這樣的微環境就是驅使MSCs始動歸巢的因素。當MSCs到達該受傷組織就會展現調節及修復的功能。2017年發表在《自然》論文中所描述的:如果用於小鼠身上的皮膚斑塊發炎並傷口癒合,傷口癒合速度將是原來的2.5倍,而且效果可能長達6個月。

    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就提醒我們提早準備是最高指導原則,因為有準備才能對抗未知的傷害。把這個觀念結合現代的再生醫學技術,若能預先將最好的幹細胞保存下來,將來如果需要時就有專屬材料可用。少子化已是進行式,細胞配對成功的機會足年下降,一定要把握一生只有一次的機會,為孩子的人生做好最萬全的準備,保存臍帶幹細胞及臍帶血幹細胞,這些幹細胞不但能照顧孩子,還因為基因親緣接近,更有機會照顧到整個家族。(本文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系部定講師)

⇩⇩⇩按讚訂閱看更多⇩⇩⇩

我有話要說

相關報導

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使用者體驗, 如果您接受則視同接受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接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