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東
給我一隻貓,我就能玩一下午;給我一尾中卷一點鹽巴,我就能烤出讓人願意多喝兩杯的美味:給我一支筆、一台相機,我就能看見平凡事物中隱藏著的深深人情。
採訪.陳志東
首圖.陳睦琳
攝影、剪接.劉若媺
新年快樂!過年想去哪裡玩?農曆新年到處都人多,去台東訂不到火車,去馬祖訂不到飛機,去墾丁落山風大,去台南會吃太胖,去雲林會被問為什麼,去台中亂講話會變消波塊,去苗栗國要講客家話,去新竹不知要吃什麼,去桃園根本不像出門玩,想來想去,基隆最好。什麼?你說什麼?基隆又冷又愛下雨又塞車又髒亂又狹窄又廟口人太多又東西很貴……?你聲音太小了,我聽不到!
其實,你誤會基隆了!
許多人對基隆的印象只有港口、廟口跟胃口,這些「三口組」遊客總是選在濕冷雨天到基隆廟口排隊人擠人,窩在小小桌邊吃完小吃就又回家,然後就罵基隆濕冷髒亂擠。基隆真的可以不是這樣的。底下10個關鍵字,讓大家重新認識基隆,過年來玩喔。
■10之1:最有水準的城市
基隆可說是台灣最有「水準」的城市。因為,測量台灣各地海拔高度的「台灣水準原點」就在基隆。玉山海拔3952公尺怎麼算的?就是從基隆這個水準原點去推算的,只不過,這個水準原點海拔高度可不是「0m」,也不在海平面上,它地點在八斗子,海科館附近的北部濱海公路台2線70k處馬路邊。為何選定在這裡?海水會漲潮、退潮,到底那個海拔「0」要用漲潮算還是退潮算?整個過程很專業且複雜,歡迎自己Google「水準原點」或來基隆找答案。來此還可順遊海科館,並在八斗子騎Rail Bike鐵道自行車,知性一日遊大滿足。
■10之2:南台南 北基隆
台灣小吃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南部是台南,北部是基隆。基隆小吃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其實,它大致的脈絡可以這樣看:清朝移民的漳州、泉州與福州人架構起了基隆小吃基礎,像是紅糟鰻、鼎邊銼、豆簽羹、蚵仔煎等小吃,基本上都算這時期打下的基礎;之後日本人帶來海鮮與魚漿文化,造就基隆天婦羅、吉古拉、魚餃、豆干包等魚漿類餐飲,也帶動崁仔頂發展;隨後國民黨部隊撤退台灣,許多山東與廣東潮汕移民為基隆帶來麵食、蔥油餅、咖哩、沙茶、大燒邁、水餃等味道;到了1960年代,美軍水手時常出沒基隆,台灣人心想,美國人又高又壯都是因為他們吃三明治啊!於是基隆人在三明治前加個「營養」兩個字,就此再為基隆小吃增添西方滋味。
這些年,復甦中的基隆咖啡文化,還有外來的新住民南洋酸辣,也都不斷持續為基隆小吃加料,基隆小吃的演變還在ing。要品嚐這些滋味,包含廟口、仁愛市場、孝三路、成功市場、信義市場…,都是好地方,底下再介紹。
■10之3:台灣鐵路與高速公路的起點
西元1884年清法戰爭,法國人想來佔領台灣,結果被劉銘傳從獅球嶺砲台發砲給打跑。可恨啊!如果不是獅球嶺砲台,如果不是劉銘傳,如果當時台灣能被法國佔領,現在我們就可以說羅浮宮是我們的!還有那個米其林、LV、波爾多紅酒也都是我們的。算了!幸好現在還是有故宮。
獅球嶺砲台是拍攝最經典基隆景觀照的地方,它一旁就是台灣鐵道的起點,當年劉銘傳興築基隆到新竹鐵道時就在這裡打穿獅球嶺隧道,而正下方就是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起點,路的盡頭就是基隆港,往下俯瞰宛如一條巨龍直奔大海。要到獅球嶺,交通有點詭異,它必須上高速公路,在大業隧道前右側有個叉路瞬間切入。這路詭異到連許多基隆人也都不知道。詳細交通資訊請一定要先上網搜尋。
■10之4:基隆河中上游魅力
基隆河與淡水河澆灌了整個台北城,但多數人不曾留意過基隆河中游與上游長怎樣。這中上游在基隆市區裡看不到,想看中游段可以到暖暖或八堵,想看上游段可以到平溪或十分。個人覺得中游的最佳展望點在八堵火車站後方。搭火車到八堵火車站,出站左轉10來公尺有個地下道,走過地下道後是一片住宅區,問一下居民如何走到基隆河畔。這裡其實算是獅球嶺山腳下,也是當年漳州人與泉州人分界的地方。當年清朝移民順著基隆河搭船沿河而上,來到現今八堵鐵橋這一帶,眼前幾乎沒路了,於是擅長水運的泉州人換了小舢板,逆流而上開發了暖暖那一區;漳州人則爬山跨越獅球嶺開發了基隆港這一區。在此展望,完全沒有典型基隆那種髒、擠、亂的感覺,只有火車順著基隆河畔穿越,河面上鷺鷥飛翔,非常寧靜悠閒的悠悠水流,可以沿著河堤一路散步到七堵、六堵與五堵,沿溪而行或單車漫遊,這是多數人不知道的基隆之美。
■10之5:七堵菜市場
基隆小吃不只在廟口,七堵的菜市場跟小吃也精采。搭火車從七堵火車站出來,步行5分鐘就到菜市場,白天這裡有著數百家攤位,還有周邊小農挑著基隆山藥或自家野菜擺攤販售,到了晚上,菜市場一角就成了夜市,最受歡迎攤位是滋味完全不輸廟口的現炸營養三明治,一條只要35元,比廟口55元便宜不少;口味最獨特是「七堵咖哩麵」,類似北海道湯咖哩作法,一大杓炒過的咖哩直接放入碗中,滋味香醇(小提醒:麵條不夠優,所以點豆芽油豆腐就好,不要加麵條才能最滿足)。還有七堵夜市藥燉排骨、OK蚵仔麵線、臭豆腐、肉圓等等也受當地人歡迎,附近還保留著優美的日據時代木構老火車站建築。
■10之6:正濱漁港與吉古拉
全台灣共有9座「第一類漁港(全國性漁港)」,其中基隆佔了兩座,分別是八斗子漁港與正濱漁港。 正濱漁港就在和平島入口處,也就是大家爭相去看彩虹屋的那個漁港。那漁港邊有家「涂大的吉古拉」,如果沒有預訂且現場剛好有貨,一人最多可以買一條,現場吃吃看這專屬基隆的味道。基隆魚漿三寶:吉古拉、天婦羅跟魚餃,天婦羅吃仁愛市場的兩全,魚餃吃三記,吉古拉就吃涂大。吉古拉是日文「竹輪」之意,也有人稱之為「基隆蛋捲」,它是將魚漿裹在不鏽鋼棒上,之後在炭火上快速旋轉烘烤約1分鐘即成,模樣與色澤像蛋捲,吃起來就是Q彈的甜不辣魚鮮味。很多基隆人會將其切段成火鍋料或與青菜拌炒,在地小吃店也會直接將其切段後加甜辣醬當小菜,冷冷吃或熱熱當關東煮都好吃。(這邊有篇講基隆吉古拉跟魚漿文化的文章很不錯: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eating-chikuwa-in-keelung/)
■10之7:基隆咖啡
台灣最早喝咖啡的地方應該是金門。晚清鴉片戰爭之後金門子弟下南洋打拚當豬仔,發了工資就把錢匯回家鄉蓋房子,讓金門成為台灣最多洋樓與優美閩南建築的地方,在此同時,也把南洋咖啡寄回金門。當時咖啡被老人家當成強身補品,因為喝了之後乒乓叫,精神振奮到晚上都睡不著,後來才知道那是「咖啡因」。可惜隨著兩岸對峙,金門前線的咖啡文化也慢慢被軍人的高粱酒取代。
台灣本島最早喝咖啡的城市則可能是基隆。日據時代的基隆就像USB的插入口,所有異國文化主要由此輸入台灣,也讓基隆直到目前,仍是最常見到賽風syphon咖啡壺的城市。基隆咖啡這些年因為青年回鄉而遍地開花,不論在菜市場、馬路邊、廢棄老屋,到處可見充滿個人風格的小小咖啡館。喝咖啡的,可能是碼頭漁工、可能是買菜大媽、可能是OL、也可能是想吃點厚片土司或水煎包配杯咖啡的上班族。基隆咖啡館多數不禁外食,沒有裝模作樣,它就是融入基隆人生活、流在基隆人血管中的咖啡文化。
■10之8:仁愛市場
仁愛市場地點就在廟口附近,也就在崁仔頂旁邊。如果吃膩了廟口小吃,來仁愛市場逛一下吧!從清晨6點開始到晚上8點,幾乎一整天都能逛,一樓賣豬肉、牛肉、海鮮、蔬果,上到二樓才是有趣,2、30家擺在走道上的美容椅就幫妳在大庭廣眾下洗頭、修腳指甲、按摩、做臉,不只買菜的阿桑會來,年輕漂亮的OL也不少,美容師台灣籍的大部分洗頭美容、外籍的大部分幫忙美甲。除此之外,賣衣服的、修改衣服的、賣飾品百貨的也都穿插其間。這裡更有不少美食名店,在二樓有德基水餃的三色水餃、林家三鮮水餃、黑面阿玉鯊魚煙的魚皮羹、鍋燒麵的蛤蜊麵、福記小吃的炒飯,還有一樓的鹹湯圓、生魚片、兩全天婦羅的現炸牛蒡甜不辣,以及傍晚後才擺攤的大腸圈,合計數十攤都是在地人口袋美食。
■10之9:孝三路
距離仁愛市場走路大約10分鐘的「孝三路」,這裡才是多數基隆當地人覓食的地方。最推薦是素食的麵疙瘩。品辰素食坊老闆娘徐秀巒原本開便當店,多年前來到孝三路改賣素食,每天清晨新鮮揉麵糰做麵疙瘩,用大量的根莖蔬果熬高湯,麵中也加入大量青菜,老闆娘說:「許多素食人口都吃得簡單、隨便,但我想讓他們有地方坐下來吃好好吃個早餐。」於是,每天早上6點開始營業直到晚上8點,讓基隆的素食人口有個連葷食者都搶著吃的美味。孝三路美食還包含了基隆特有的豬肝腸,口碑很好的長腳乾麵、三角窗乾麵、大腸圈、遠東水煎包、天天鮮排骨飯、阿信豆漿、名古屋日式銅鑼燒、簡家蚵仔煎的大燒邁,另外還有周邊的崁仔頂鰻羹、油蔥粿、曾家鍋貼、阿本排骨燒賣也都是本地人的美味。
■10之10:基隆的氣味
基隆曾經是台灣最重要的異國文化輸入港口,曾經是瑞芳煤礦、金瓜石金礦等礦產輸出地,早年人口排名全台第四,也曾是全球排名第七的貨櫃港。曾經的輝煌歷史,讓基隆留下許多獨特的建築與餐飲文化。儘管前些年基隆因為種種問題而發展延緩,但這些年,很多的青年力量正在返鄉,也讓基隆獨特的人文美感慢慢被揭露。儘管還是很會下雨、儘管屋子還是容易因潮溼而顯得黑黑髒髒,僅緩街道還是狹窄,但請慢慢的逛,慢慢瞭解基隆發展的歷史,慢慢感受每一口小吃的獨特滋味,慢慢走入巷弄,去喝咖啡,去逛已經蕭條的委託行,去看那老屋與基隆的山坡階梯,你會發現,基隆真的跟香港很相似,那是一種充滿狹窄、階梯、密集、陰暗,卻又充滿繁榮、國際、海洋、王家衛電影風格,還有很美妙的舌尖滋味。
毅傳媒延伸推薦
以為只會看到很多魚,結果看到...魔幻夜基隆【菜市場人生.陳志東專欄】
台灣最難玩縣市第一名 可愛雲林國【不一樣的台灣.陳志東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