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對付中國!美國改採「偵知式嚇阻」,會有用嗎?

by 蕭 介雲

作者:王志鵬
圖片來源:菲律賓海岸警衛隊、新華網、Delfin Lorenzana臉書、美國海軍、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CSBA、國際戰略研究所

近年來,美國與中國在第一島鏈內中國的東海、台灣海峽、西沙與南海的海空兵力經常出現緊張對峙的態勢,且往往可能會發生非理性的衝突,而這些非理性的衝突雖然發生在雙方的海空軍事機艦或是無人的載台上,卻是以非軍事的手段進行,而這種模式也往往令海軍頭痛不已,為避免類似的事情一再發生,美軍開始思考如何進行防範!

中國典型的「灰色地帶行動」

對於近年來中國於周邊海域所採取的「灰色地帶行動」(gray zone action),典型的案最早如:「中國與菲律賓黃岩島衝突」2012年4月10日的清晨,12艘中國漁船於黃岩島進行捕魚工作,約8點左右一艘菲律賓的軍艦接近,中午時分12名菲律賓士兵從軍艦上下來,其中6名攜帶著衝鋒槍登上了中國的漁船檢查並拍照。

其中一艘中國漁船運用船上的衛星電話發出求救信號,3個小時之後,隸屬於中國國家海洋局海監南海海區總隊的2艘海監船「海監75」和「海監84」號抵達現場,橫亙在了中國漁船和菲律賓軍艦之間,自此展開兩國長達一個月的海上對峙。

近期則如2021年3月7日起,約200艘中國漁船集結於菲律賓控制的南海「牛軛礁」(Whitsun Reef)海域,菲律賓於3月20日首度提出抗議,指控中國在這些漁船上部署海上民兵構成存在威脅性,中駐菲使館與外交部均予以否認,稱其漁船僅因海況而在該地避風。

菲律賓國防部長羅倫札納(Delfin Lorenzana)於3月27日宣布該國軍方與海巡單位已在該地監控情勢,承諾派遣更多軍艦與海巡船隻進行「主權巡航」(sovereignty patrols),但隨後即取消派遣,聲稱避免被中國指為挑釁。

菲律賓國防部長羅倫札納抗議220艘中國民兵船入侵

3月31日菲律賓進一步指出,牛軛礁的中國漁船雖減少至44艘,但另有超過200艘四散在菲律賓控制的「卡拉揚島群」(Kalayaan Island Group)附近;4月4日,羅倫札納再次指控中國試圖佔領南海島礁,菲律賓外交部長陸辛(Teodoro Locsin Jr)亦表示考慮提出外交照會。

此類的「灰色地帶行動」不斷透過漸進式、以不引發防守雙方的武力衝突,僅能以非軍事方式回應,而逐漸常態化的態勢最後造成既成事實。

宮古島東方130公里處,發現1艘中國海軍「054A型」飛彈驅逐艦

此類似的行動,不僅發生在上述的典型南海案例,也持續展現於中國的海巡、海警公務船駛入釣魚台海域,以及中國戰機頻繁出現在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的邊緣。

美軍研究改採「偵知式嚇阻」方式

依據2021年9月1日美國軍事網路平台《Breaking Defense》的報導,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柏格(David Berger)在出席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線上會議時指出,面對中國在東海、南海頻頻祭出「灰色地帶行動」(Gray Zone Activity),而美國傳統嚇阻的效果又不如預期,美國應該改採「偵知式嚇阻」(Deterrence by Detection),透過關注北京在全球舞台的「微侵略」(Adversarial Microaggression)行動,進而嚇阻中國的灰色地帶行動。

美軍正研究如何破解灰色地帶行動

面對中國的海警船與海上民兵組織船隊採取的灰色地帶行動,柏格認為「美國當然可以派出三艘航艦進入東海,卻很難阻止海警或海上民兵繼續騷擾當地捕魚船隊」。

他進一步解釋,「傳統式嚇阻」(Conventional Deterrence)常見的模式─「懲罰性威脅」(The Threat of Punishment)行動中卻很難奏效。事實上,過去10年、5年來的歷史已證實,傳統嚇阻並不能在所有案例中奏效。

尤其在南海等主權爭議地帶中,北京慣於採取低度武裝或非軍事衝突的行動,五角大廈稱之為「灰色地帶行動」。當美國試圖挑戰北京在南海等水域的主權聲索與行動時,卻也持續面臨北京灰色地帶行動的困擾。

報導指出,儘管北京的船隊經常以無線電警告,但美國海軍的戰艦仍常常穿越這些海域。同樣地,中國的海警船與海上民兵部隊,常常對航行於南海、東海的漁船進行騷擾,並宣稱此處為其領海。

然而,相較於美國海軍,一般的漁民顯然無法承受這種壓力。事實證明就算是派出美國海軍,五角大廈官員很難僅靠航艦打擊群的通過,便成功嚇阻北京灰色地帶行動,而又不讓衝突上升。

考慮這些因素,柏格建議軍方更多地採用「偵知式嚇阻」,一種「公開譴責的戰術」(a name-and-shame tactic)。

他解釋,透過向對手展現美軍已掌握並宣傳對手的一切行動,讓其相信其已無能為力,如此便能產生嚇阻的作用,而美軍也無須冒險採取恐讓衝突升級的行動。

事實上,「偵知式嚇阻」的概念並非柏格獨見而創獲。華府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2020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就提到「偵知式嚇阻」。

報告解釋,潛在的罪犯如果知道自己一舉一動都被掌握,就不太會採取犯罪行動。換言之,諸如北京與莫斯科等對手,如果發現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美方持續掌握,並廣泛地公諸於世,他們就不太會採取侵略行動。特別是,對手往往會遮掩其行動,以阻止或延遲美方的回應。

因此,為阻止北京的灰色行動,美方蒐集與傳播即時資訊的能力就非常重要。甚至,即使美方嚇阻失敗,已經取得的大量可靠情報,也能成為政治決策、軍事行動的基礎。

當然,敵人也會試圖干擾或攻擊美方的情偵監系統;此外,美方目前的情偵監系統過於依賴衛星與載人戰機,故CSBA建議美方有必要強化無人機系統網路、加強西太平洋與東歐的情偵監網絡,以提升偵測北京與莫斯科灰色行動的能力。

中國採取「組合拳」方式,美軍將難以招架

其實美國所謂的「偵知式嚇阻」,中國早已經在使用,並且相較於美國更為熟練,其可視為數十年前所提出「超限戰」概念,所隨著科技與資訊發展之衍生,現今中國可稱之為「組合拳」。

由最早的「2012年中菲黃岩島事件」觀察,在此事件中可以發現係中國一連串整體戰略規劃布局的展現,誠如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顧問曾復生教授所指出的:中國「越來越重視打『組合拳』,整合外交、軍事、情報、經濟、輿論、心理、宣傳、網路等一樣都不能少」;同時認知「往往不單純是兩國之間的衝突,而是全球背景下的多方博弈」;最後期能夠達到「巧戰而屈人之兵」的意圖。

特別是中國巧妙利用漁船及其海上民兵,在爭議海域內採取低強度的方式,對美國海軍、菲律賓與越南等國的船舶進行干擾,企圖迫使對方船舶中斷於爭議海域內的活動;並且非常明確的採取「非軍事能力前置部署,軍事力量積極作後盾」的方式。

近十年來具體改變,即中國解決南海問題的實質行為,轉向採取「小棍棒」政策,運用非武裝或者輕型武裝的兵力,如漁政、海監或者其它民用機構的船隻,代替正規海軍作戰艦艇作出回應。

上海復旦大學的國際問題家沈丁立對此指出:「這些船隻的角色既能展現中國海權『軟實力』,同時又可以避免致使中國陷入以戰艦策略解決的負面印象,因此這種方式既和平也符合王道。」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專文進行討論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海洋安全研究員克利斯蒂安.勒米爾(Christian Le Miere)也有類似的看法:「排除運用海軍作戰能力,意味中國將繼續採取民用巡邏船遞出強烈的信號;如果想宣示求主權,同時又必須降低升高成為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使用准軍事艦船將更為得心應手,如此可以面對更多可控事件以及突發意外。」

2009年初中國在接近海南島的南方海域對美國海軍「無暇號」進行持續干擾就已經展現出了這項戰略的效果。中國巡邏船以及海監船對美國海軍「無暇號」進行了長達數天的干擾與糾纏,甚至在這期間還曾試圖捕撈「無暇號」水下偵測設備,用以偵蒐潛艦的水下拖曳式陣列聲納。

美國海軍「無暇號」

如今中國更「積極準備、被動因應,發揮『整體組合拳』力量,但是保持『鬥而不破』態勢,這樣的方式美軍將更難以因應;中國先行預判可能發生衝突之事態,積極準備被動因應,一旦意外事件發生,即採取整體力量因應。

此「組合拳」的方式與手段,包括「政治宣示」(政策或立場)、「外交斡旋交涉」(設法降低衝突)、「媒體宣傳與控制」(朝有利方導向)、「民間組織反應」(民族意識誘導)、「非傳統能力展現」(非軍事力量)、「非傳統能力展現」(非軍事力量)、「軍事力量之動作」(軍事鬥爭準備)等等。

至於操作這些「組合拳」的方式與手段,是先後、分輕重緩急、還是合併使用,則端視衝突事態的變化彈性考量,目的就是藉此獲取該次事件戰略機遇最大利益,以形成有利模式或典範。

是故中國未來更將採取此類模式,靈活彈性來因應周邊國家衍生之衝突作為。而美軍機艦千里迢迢自太平洋東岸跑來,到中國家門口或花園內,進行軍事偵察或非軍事行動,如今雖說將改採「偵知式嚇阻」方式,但無論是就時空環境、地利之便、人員準備、及時資訊的傳播和預備兵力的支援等,都將難有招架之力。

看更多
《 名家論壇》微型飛彈突擊艇夭折 五大面向解析
掐緊戰略航道 中國軍機進駐南海島嶼!

⇩⇩⇩按讚訂閱看更多⇩⇩⇩

我有話要說

相關報導

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使用者體驗, 如果您接受則視同接受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接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