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去何從4】核二廠1號機停機 新北卡關除役仍無下文

by 李 定宇

文字撰稿:李定宇
攝影記者:陳思明、林玉偉、鄭存廷、李定宇
美術設計:姜峻傑
主圖說明:核二廠外觀。李定宇攝

核二廠1號機在運轉功率降至80%後,進入停機作業,依循我國政府非核家園政策,1號機停機後將準備進入除役階段,年產達到75億度電的反應爐正式功成身退。

但5月台灣才歷經兩次大停電,我國政府是否已經準備好75億度電的發電缺口?未來依靠綠能發電,是否電價會隨著高成本攀升?這些未知的答案,正隨著核電除役的進展逐漸揭曉。

1980年列入我國12項建設之一的第二核能發電廠(核二廠),啟用40年後,原計今年12月才需除役的1號機,因用過核燃料池已經空間不足,被迫提前至今年6月進入除役階段,目前一號機運轉功率持續遞減,消息指出下月1日將開始降載,2日停機冷爐。不過,《毅傳媒》調查,核二廠的除役作業因乾貯計畫遲未獲新北市政府核准,即使停機也無法執行。

核二廠有兩座機組,1號機率先停機,2號機也將在2023年3月停機後除役,核二廠預定2048年完成除役工作,但台電能否在期限內完成任務?箇中又將面臨什麼樣的政治和環保層面的折衝?肩頭上背負的壓力,外人恐怕難以想像。

核二廠乾貯槽因新北市府未通過審核,遲遲無法興建。圖為核一廠乾貯槽。翻攝台電官網

核能發電的一頁歷史

位在新北市萬里區的核二廠,占地220公頃,40年前造價為630億元,離台北市的直線距離僅22公里。我國的核一廠和核二廠同樣採取「沸水式反應爐」,在核二廠內,設有兩部機組,分別為一號機和二號機,二機的總發電功率達近200萬瓩、年產約150億度電,以345千伏超高壓輸出,兵分4路,供應北部地區民眾使用。

核能發電的原理與火力發電頗為類似,核二廠為沸水式核電廠,是利用「鈾燃料」進行「核分裂連鎖反應」,再藉由產生的「熱能」加熱水,產生高溫、高壓的蒸汽後推動汽輪機, 然後帶動發電機發電。

在實際操作上,首先,會將鈾燃料丸密封在燃料護套裡,做成「燃料棒」,這些燃料棒組裝起來就成為「燃料束」;燃料束套上燃料匣後,就是「燃料元件」。這些燃料元件,即將會被裝在「反應爐」核心位置,這是核能發電作業的前端階段。

根據機組運轉設計,每座反應爐各會安裝624 束的燃料束,另穿插放置145 支控制棒,控制棒除了調節功率,也用來控制反應爐的啟動、停機。至於每座反應爐的周邊,都會搭配1座「燃料池」,凡是用過燃料束被換下來後,會先放在燃料池裡,這就是「高放射性核廢料」。

燃料池的最大功能,即是用循環水將用過燃料束持續產生的衰變熱帶走,一般而言,存放1至10年即可把核廢料移到乾貯設施存放。台電採用18個月為1次運轉週期,換句話說,每18個月,理論上機組就要停下來換填新燃料。

燃料池爆滿,1號機被迫提前除役

按照核二廠原始設計,每座燃料池原本可以存放2520個廢棄燃料束,不過台電在1993年、2005年兩度擴充及改裝燃料池格架,將燃料池的存放空間分別提升到3660、4398個。但擴充的空間仍然有限,2016年底,1號機燃料池就呈現飽和,面臨提前除役的困境。

不過,台電把腦筋動到燃料池側邊的「護箱裝載池」上,利用該空間新增格架,提升到可存放4838束的廢棄燃料束,勉強解決危機。護箱裝載池原本就是調度空間,當核電廠運轉時,裝載池並無實際效用,但核電廠停機、燃料束運出廠房儲存時,護箱裝載池就變成關鍵的臨時調度樞紐。

《毅傳媒》調查,目前1號機燃料池已存放4808個燃料束,根本沒有多餘空間再存放了,由於1號機的用過燃料束已經無法放進燃料池,導致無法更換新燃料束繼續運作,只好被迫提早半年除役。

只是,即便進入停機階段,核二廠仍然面臨到與核一廠相同的問題,即燃料池內的「用過核燃料」無法移置到台電另外設置的「乾式貯存設施」裡,面臨了「停機」卻無法「除役」的囧境。於是有人把這個問題的答案,歸咎在新北市政府環保局頭上。

新北市府未核准核二廠乾貯設施興建計畫,導致後續作業完全停擺。台電官網翻攝

沒解決乾貯設施,核電廠真停機、假除役

依台電提出的「核能後端營運總費用估算與每度核能發電分攤率計算」報告,核二廠拆廠費用高達346億元;據《毅傳媒》掌握,台電為了興建除役用的乾貯設施,曾向新北環保局提出「營建工地逕流廢水污染削減計畫」,卻遲遲未能審核通過。

其實,核二廠的室外乾貯水保計畫,早在2015年就獲得農委會核定,可惜同年11月起,台電前後12度向新北市環保局提出「營建工地逕流廢水污染削減計畫」,均遭新北市府駁回,以致乾貯設施壓根無法施工興建。

乾貯設施沒辦法啟用,等於沒辦法在燃料池裡騰出空間,因此,核二廠1號機即使提前宣布停機,也無法實際進行除役作業。不過,成為箭靶的環保局也很無奈,環保局表示,「台電在2015年提出申請未通過時,就應規劃其他因應措施,不應該在外界質疑1號機為何提早停機時,將原因歸責環保局未通過申請,這種說法實在未盡合理」。

只是,這並非台電第一次踢到新北市的鐵板。當年,核一廠建造乾貯設施時,新北市農業局就曾認定台電的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有疑慮,因此未核准使用。如今,核二廠因為拿不到新北環保局的許可,連想要興建乾貯設施都沒轍。

據了解,新北市政府應該是站在保護市民角度考量,他們擔心若准許啟用乾貯設施,核廢料可能永遠停放在新北市境內,因此實在難以准許啟用乾貯設施。

但新北市府沒告訴外界的是,若不准乾貯設施啟用,用過核燃料沒地方去,只能繼續停放在核一、二廠燃料池內,屆時反應爐無法除役,土地回復更遙遙無期,而台電只能持續維運支出。

吊詭的是,中央政府要求核電廠按時停機,準備邁向「非核家園」,卻無人出面解決核廢料安置問題;只要核廢料問題繼續僵持,對民眾、台電、市府而言,就是「三輸」局面。

前核四廠長王伯輝(核二廠興建工程師 )表示,當年台灣核電廠興建工程,皆仰賴引進美國技術,當時美國也沒有乾貯設施概念,直到建廠後10多年,美國才開始興建乾貯設施。他表示,「除役工作推動必須解決乾貯設施的問題,否則除役只是一個口號,無法實際推動。」

前核四廠長王伯輝認為, 除役工作推動必須解決乾貯設施問題。鄭存廷攝

政府應審慎看待綠能接棒問題

核二廠默默存在北海岸40個年頭,期間也曾發生工安事故。調查指出,核二於1989年發生近百件異常事故,包括冷卻水輻射值偏高、主汽機控制閥漏油等等,這是商轉後單年事故最高次數。其中,液體洩漏、氣體洩漏共有59件,其中7件有污染發生。

而有些狀況被質疑為核污染,例如,1993年核二廠的出水口,曾發現脊椎呈S型、魚眼外凸,樣貌恐怖的「秘雕魚」。照片曝光立即引起社會譁然,民眾質疑魚群是否因輻射汙染導致基因突變,魚態才會如此恐怖?

當時行政院緊急成立「畸形魚成因鑑定」專案小組。前中央研究院動物所長邵廣昭認為,變形的花身雞魚是因出水口水溫較高,導致魚體缺少維生素C,因此呈現畸形狀態,無關輻射汙染。

但反對方主張,若因水溫造成,核二廠在1981年開始排水時就會出現秘雕魚。雙方各說各話,成為28年前核二廠最熱門的話題。

時至今日,《毅傳媒》站在核二廠出水口防波堤,大批釣客手持長釣竿,期盼著釣隻海魚回家為晚餐加菜,身後出水口仍夾帶陣陣潮濕熱氣,似乎已經沒人在意核二廠排出的水是否含輻射汙染。

或許,隨著核二廠停止運轉,紛擾的核電爭議譬如昨日死,以後的話題恐衍伸到太陽能、風力發電等綠能發電,但綠能是否能保證台灣供電需求?政府恐怕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的答案。

如今,核二廠一號機即將停機,但原能會至今尚未核發除役許可。對此,原能會解釋,台電公司已將除役計畫送交原能會及環保署審查,目前環保署還在審理中。由於核二廠二號機仍有兩年商轉期,在二號機停止商轉、核發除役許可後,核二廠即可接手進行除役工作。

核二廠出水口外曾發生秘雕魚事件,時至今日仍有不少民眾在此釣魚。陳思明攝

延伸閱讀:
【核去何從5】核二除役引限電疑慮 電費漲價將衝擊人民荷包
【核去何從6】退休老廠長:公寓水塔是核電廠救命靈感

⇩⇩⇩按讚訂閱看更多⇩⇩⇩

我有話要說

相關報導

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使用者體驗, 如果您接受則視同接受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接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