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ault

【核去何從5】核二除役引限電疑慮 電費漲價將衝擊人民荷包

by 李 定宇

文字撰稿:李定宇
攝影記者:陳思明、林玉偉、鄭存廷、李定宇
美術設計:姜峻傑
主圖說明:政府推動能源轉型推廣太陽能板,美好山林被挖的到處坑疤。林玉偉攝

核二廠1號機在運轉功率降至80%後,進入停機作業,依循我國政府非核家園政策,1號機停機後將準備進入除役階段,年產達到75億度電的反應爐正式功成身退。

但5月台灣才歷經兩次大停電,我國政府是否已經準備好75億度電的發電缺口?未來依靠綠能發電,是否電價會隨著高成本攀升?這些未知的答案,正隨著核電除役的進展逐漸揭曉。

今年5月13日、17日爆發兩度大停電,引起全台譁然。5天內連發生2次分區限電,台電調查後證實第一次是人為疏失釀禍,不過第二次,只得承認「供電緊張」。兩次的大停電結果,敲碎了政府不斷堅稱「台灣不缺電」的說法,更顯示備用電源供需出現斷層。 

今年5月兩次停電,引發台灣電力不足隱憂。讀者提供

5月大停電引發限電焦慮

5月13日下午3點,民眾手機突然收到警報,顯示「興達電廠因事故全廠停機,系統供電能力不足,開始執行緊急分區輪流停電」,台灣各地輪流大停電,影響數百萬戶。此事還逼得總統蔡英文親上火線,透過臉書澄清「不是電廠問題,是輸配電電網問題。」試圖解釋停電與電力不足無關。 

不料4天後,台灣又上演分區輪流停電的戲碼。台電不諱言,是因為興達電廠系統故障,且當天預估用電量3700萬瓩,結果實際負載超過預估值,雖緊急使用水力發電,但水源不足導致無法持續發電,因此最終導致晚間部分地區停電。

台灣推動「非核家園」,核二廠1號機也在6月底進入停機階段。為了防堵供電缺口,政府近年來在各地大舉興建太陽能光電、風力發電、燃氣機組,不過綠能發電的接力上場,真能搶救台灣的供電危機嗎?在盛夏酷暑階段,民眾最關心的,就是未來是否會像5月份一樣,三不五時就停電? 

513大停電隔天,經濟部長王美花(圖中)率台電人員召開記者會,宣布受影響戶數減收電費約4.7億元。翻攝台電官網

核二廠1號機除役減3趴供電

攤開台灣的「用電地圖」可以發現,去年全國總共的用電度數為2798億度,其中核二、三廠共4部發電機組,生產314億度電,占全國總發電度數11.2%。不過核二廠一號機一旦除役,一下子就會減少75億度電,占全國整體發電度數約3%。 

《毅傳媒》調查,核二廠1號機的發電能力達98.5萬瓩,根據經濟部的說法,今年起新增的「嘉惠電廠2號機」能提供51萬瓩、太陽光電293萬瓩、風力發電49萬瓩等,預計用393萬瓩補足欠缺的電力。不過,這是在各發電量滿載的前提下,才能推出這結論,但是誰能保證太陽光永遠充足?風力永遠強勁? 

依照台電未來5年的開發計畫,預定增加燃氣機組1千5百萬瓩,而太陽能要從現在的6百萬瓩增加至2千萬瓩、風力則從1百萬瓩增至6百萬瓩。依目前的規劃,帳面上看來確實不會有缺電的問題。 

不過,根據全國工業總會2019年的白皮書曾提及,隨著核一、核二及協和電廠除役,加上停建深澳燃煤電廠的影響,即使大潭8、9號新增燃氣機組供電,北部電力缺口,仍將由2017年的57.3萬瓩擴大到288.1萬瓩以上。由中到北,如有一座電塔出狀況,北部地區馬上可能出現大停電。 

讓人寄予厚望的大潭電廠,預計新增3個燃氣機組,將占台灣整體發電6%。不過為解決藻礁問題,行政院推動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將外推455公尺,以解決環團爭議,如果一切順利,也得等到2025年中才能開始供氣。

大潭發電廠增建燃氣機組目前正施工中。李定宇攝

綠能很環保,但供電須「看天吃飯」

另外,太陽能及風力,則是看天吃飯的發電工具。 核電廠等不到工程完工就得停機,中間的電力供需,難保不會產生缺口。

能源專家陳立誠直白對《毅傳媒》解釋,「台灣夏季用電有下午2時及晚間7時兩個尖峰時間。在白天的時候,如果天氣晴朗、陽光沒受到遮蔽,太陽光電必能提供電力。但到了晚上,大家回家開冷氣、看電視時,太陽光電就毫無作用。」他也認為,核電除役已經是現在進行式,未來幾年,若預計新增的燃氣機組無法依原訂時程完工,導致備用容量不足,難保不會再發生大規模停電。

「一年8760小時,以每年為單位計算,核電廠減去停機、歲修等保養時間,大約可以發電8000小時,燃煤則約7500小時;而太陽能在南部發電時數約1200小時,但在北部不到1000小時、在基隆宜蘭等地更小於900小時。當初經濟部發現北部太陽能發電成效不佳,為了鼓勵民眾在北部設置太陽光電,還用每度多加20%的價錢收購。」陳立誠說。

不過,綠能發電的成本很高,可能會讓未來電費也跟著漲價。台灣推動「離岸風電」,但要打造海上風機,光是施工船部分,一天租金高達700萬台幣,而且從歐洲出發就開始計費,因此,完成一支風機預估最少要花上5億台幣。

民眾注意未來電費恐變貴

《毅傳媒》根據經濟部於立法院「因應公投結果能源政策評估檢討專案」分析,電力需求將以每年1.86%成長,2025年時全台用電將達到3029億度,預估電費將從目前一度約2.5元飆漲到3.39元,漲幅約33%。

陳立誠指出,以高成本的綠能取代發電成本低廉的核能,每度電費將增加4元。目前台灣電費每度約為2.5元,未來若大量使用燃氣、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電費至少調高三成,每年電費將增加2500億元。

這些不確定因素,可能導致民眾的電費帳單變貴,另一個隱憂則是,包括煉鋼廠等公司因為用電成本提高,生產成本最後也可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台灣政府自從推動能源轉型,經常向外界信心喊話「台灣不缺電」,依帳面上數字而言,的確是不缺電。但從5月經驗顯示,一旦電廠故障或水力發電無法接續,最終結果還是會停電。

台灣未來要大量依靠綠能,但當天公不做美時,備載電源如何持續不斷電,將成為核電除役後重要課題。

延伸閱讀:
【核去何從4】核二廠1號機停機 新北卡關除役仍無下文
【核去何從6】退休老廠長:公寓水塔是核電廠救命靈感

⇩⇩⇩按讚訂閱看更多⇩⇩⇩

我有話要說

相關報導

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使用者體驗, 如果您接受則視同接受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接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