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八德大湳市場旁的閩臺宮,廟門保持很卡通Q版的馬祖寺廟門神風格,很可愛。(陳志東攝)

桃園八德大湳市場旁的閩臺宮,廟門保持很卡通Q版的馬祖寺廟門神風格,很可愛。(陳志東攝)

身如柳絮的馬祖新故鄉~桃園八德大湳市場【菜市場人生.陳志東專欄】

by 陳 睦琳

文.圖|陳志東
首圖|陳志東攝

陳志東

陳志東
給我一隻貓,我就能玩一下午;給我一尾中卷一點鹽巴,我就能烤出讓人願意多喝兩杯的美味:給我一支筆、一台相機,我就能看見平凡事物中隱藏著的深深人情。


這幾年馬祖藍眼淚為當地帶來繁華與旅遊人潮,但比較少人知道馬祖的發展歷程其實有些艱辛,還曾爆發大規模移民潮。

最早馬祖是福建沿海漁民出海捕魚時,遇到風浪或海象丕變,就在島上搭建簡易漁寮暫時歇息,因此慢慢形成聚落。明清時代多次海禁,馬祖的發展也隨著朝廷政策起伏,或繁榮、或管制、或荒島,甚至一度成為倭寇與海盜出沒地。如此顛沛了數百年,直到民國以後因遠離戰亂中心且漁產豐饒,居民逐漸安居樂業,卻沒想到民國38年兩岸對峙,一個純樸漁村瞬間成了戰地前線。

同樣是戰地前線,馬祖跟金門很不一樣。金門是閩南文化,詩書禮教開發得早,寬廣腹地裡士農工商興盛,最重要是語言相通。馬祖則一直以來都是討海漁家,生活所需都要拿命與海相搏,漁民性格剛毅咸少笑容,加上閩東文化與難懂的福州話,馬祖人因此給人格格不入難以溝通的感覺,當時嚴格的前線海禁與宵禁,身為漁民卻沒法隨意出海,更讓馬祖人日子過得艱辛;最重要的,當時馬祖與福州往來頻繁,往往親屬各居兩地,許多人是一夜之間就突然跟對岸父母兄弟成了前線上的敵人,甚至有人只是恰好來訪友過一夜,就此卻回不了家。

當魚網變成紡織機

在國家前線堡壘大旗下,親情鄉情都得拋下,在夾縫中,馬祖人也曾因阿兵哥消費有了豐厚收入改善了生活,但到了民國5、60年代,連續多年漁獲枯竭,阿兵哥生意常因戰地指揮官調動與政策調整變得不穩定,居民難以維生;恰逢台灣本島經濟起飛,紡織業需人孔急,政府遂開放馬祖對外移民,於是開始有馬祖鄉親收拾行囊,就如馬祖的燕鷗尋覓棲地般,前往桃園八德的紡織工廠討生活。

來到八德,涼爽海風變成工廠工業扇熱風,魚網尼龍線變成紡織機紗線,封火山牆與花崗岩印章屋變成了工廠宿舍與窄小床鋪,唯一不變的是那難懂的福州話,依舊讓許多馬祖鄉親給人難以親近印象。一位現在年近60、當年10多歲就跟著爸媽一起來到八德的曹大哥說:「福州話口音確實為我們帶來許多困擾,現在回想,那個就是現在大家講的霸凌。」

所幸過慣了嚴格規律的戰地前線生活,什麼苦都能往肚子裡吞,只要有工就作,有班就加,賺了錢,領了薪,買了房子、娶了妻子、有了孩子,日子逐漸穩定下來後,就慢慢把家中老小接來,也把想移民台灣本島的親友引薦過來,在家裡加張床、加雙筷子的照顧直到鄉親們可以獨立,桃園八德,就此成為馬祖人的新故鄉。當年台灣紡織業的興盛,很大一部分就是靠著這些馬祖新住民編織魚網的手,為台灣紡織業的國際名聲織出一片天。

根據連江縣政府統計,2020年8月,整個馬祖總人口數共13089人,而根據桃園市政府估計,目前移民到桃園八德並繁衍下來的馬祖鄉親合計已達5、6萬人,遠遠超過馬祖本地人口。

大湳市場裡的鄉愁滋味

在馬祖人開始匯集到桃園八德時,許多馬祖家鄉滋味也開始在此飄散,「大湳市場」就此成為台灣本島的馬祖滋味集中地。繼光餅、福州魚丸、紅糟、老酒、黃魚、麵線、蔥油餅、魚麵、淡菜….,或小吃、或餐廳,但更多的是原食材。它們不是為了觀光客而設立的攤子,而是為了讓這些因生活漂浪到桃園的馬祖鄉親,能夠在新故鄉裡找到老故鄉的滋味,用腸胃的滿足慰撫初到異地被排擠的愁與苦。(一件很有趣的事,現今台灣各地可見的蔥油餅,最早是馬祖人在街頭巷尾擺攤所帶動的點心文化,並隨馬祖人遷移而開枝散葉。有機會去找老攤問問,有許多都是馬祖人。)

這一天在東莒移民來台的曹媽媽帶領下,大湳市場的馬祖味一一浮現。(陳志東攝)
這一天在東莒移民來台的曹媽媽帶領下,大湳市場的馬祖味一一浮現。(陳志東攝)

隨著如柳絮般的根開始扎穩,日子開始安定,馬祖移民在此早已繁衍到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這些當年背負著許多夢想與苦楚來到台灣本島的馬祖人,不希望過往的汗與淚讓子女看到,只希望他們好好生活,成為一個「台灣本島人」,所以,他們很少跟小孩談起馬祖故鄉,盡量遮掩福州話口音,而下一代也在刻意忽略的家庭教育下,多數不清楚原本的馬祖家鄉面貌,甚至從沒去過馬祖,直到這幾年藍眼淚發燒,馬祖成了夢幻與浪漫代名詞,這些馬祖後代才慢慢開始在心裡有了馬祖這兩個字,甚至有了榮光。那榮光印象,實際上與他們「依嬤」那一代所經歷的一切完全不同。

當年來台時,馬祖遊子也請媽祖娘娘、五靈公、白馬尊王等重量級神明隨行保護,並在大湳市場旁公園內興建了龍山寺與閩臺宮,還刻意把外觀蓋得很融入台灣廟宇的建築風格,盡量不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前些年,在桃園市政府經費挹注下,「龍山寺」拆除重建,2019年1月全新的龍山寺落成與安座,原本充滿剪黏、鳳尾、雀替、垂花、琉璃屋瓦等等華麗與繁複的台式寺廟建築風格,重回馬祖在地的「封火山牆」與簡潔,當年元宵還熱熱鬧鬧辦了場「擺瞑」,讓許多馬祖鄉親有些哽咽,心想幾十年奮鬥下來,這根,總算是扎穩了。

只是,在根扎穩的同時,市場裡的馬祖味正逐漸消失,只剩少數幾攤還堅持賣著手工製作的福州魚丸與繼光餅,許多馬祖人的口味與攤位,都已逐漸融入台灣本島這一片更大的市場中,看不出特色。直到這一天,在東莒移民來台數十年的曹媽媽帶領下,看似很台灣味的大湳市場中,許多隱藏的馬祖味才一一浮現,這才發現,買菜的、賣菜的,到處都是馬祖人,或是不太瞭解馬祖的馬祖人後代。

桃園八德大湳市場,這是一個曾經撫慰馬祖移民那悲與苦的菜市場,是一個曾經匯集許多鄉愁與希望的菜市場。期待有那麼一天,在家鄉藍眼淚的映照下,這個菜市場,會再大方飄散專屬馬祖星空與大海的氣息。

東莒福正聚落的印章屋與寺廟封火山牆,在芒草飄動下,總是帶來些許蕭瑟與思鄉。(陳志東攝)
東莒福正聚落的印章屋與寺廟封火山牆,在芒草飄動下,總是帶來些許蕭瑟與思鄉。(陳志東攝)
桃園八德大湳公園內的龍山寺(左)與閩臺宮(右),當封火山牆立起,也象徵馬祖新住民如柳絮般的根總算扎穩。(陳志東攝)
桃園八德大湳公園內的龍山寺(左)與閩臺宮(右),當封火山牆立起,也象徵馬祖新住民如柳絮般的根總算扎穩。(陳志東攝)
八德永福街是許多馬祖人剛到台灣時定居之所,當地的雜貨店,目前也已很少馬祖食材販售,許多馬祖後代對馬祖都很陌生。(陳志東攝)
八德永福街是許多馬祖人剛到台灣時定居之所,當地的雜貨店,目前也已很少馬祖食材販售,許多馬祖後代對馬祖都很陌生。(陳志東攝)
有趣的是,位於中壢的「馬祖新村」常被視為馬祖人象徵,實際上它只有名字雷同是馬祖,裡頭居民與馬祖無關。馬祖人主要集中在八德而非中壢。(陳志東攝)
有趣的是,位於中壢的「馬祖新村」常被視為馬祖人象徵,實際上它只有名字雷同是馬祖,裡頭居民與馬祖無關。馬祖人主要集中在八德而非中壢。(陳志東攝)
這一天,大湳市場的食材,回到曹媽媽家後,瞬間出現了馬祖味。如果那碗麵線上有顆荷包蛋就更完美了。(陳志東攝)
這一天,大湳市場的食材,回到曹媽媽家後,瞬間出現了馬祖味。如果那碗麵線上有顆荷包蛋就更完美了。(陳志東攝)

毅傳媒延伸推薦
新化人的喜怒哀樂【菜市場人生.陳志東專欄】
七張旅遊照片說故事【不一樣的台灣.陳志東專欄】


⇩⇩⇩按讚訂閱看更多⇩⇩⇩

我有話要說

相關報導

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使用者體驗, 如果您接受則視同接受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接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