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志鵬
圖片來源:海軍臉書、軍聞社
近期,似乎在美國的引領之下,全球都關注台海很可能發生戰事,對此路透社更大篇幅分析中國為奪取台灣,已開始發起「灰色地帶」作戰,包括侵略金馬、對台封鎖乃至全面入侵等的6種模擬情境。
眾多國內外學者都提出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部分情境可能已脫離現實,中國對台發動攻勢,會結合各項戰術及後續入侵準備;也有人認為如果對台發動攻勢,將採速戰速決的方式,快節奏創造絕對有利態勢,避免給予國軍平戰轉換、後備動員的時間,這與路透社「一階段一階段」的想定有出入。
又有認為中國比較可能對金門及馬祖發動「灰色地帶」或低強度攻勢,畢竟佔領台灣外島,不僅會引起強烈的國際反應,也等於無視美國「勿改變現狀」的警告。
台海周邊海上交通情況複雜,且牽動數個國家的物資生命線,中國不太可能無差別攔截船隻,封鎖能不能達到效力也難以估計,執行上難度也高,因此封鎖台灣的可能性不大,但運輸天然氣的船型辨識度高。
亦有人認為對於中國全面攻台的情境,必須先以各種方式削弱台灣戰力;波斯灣戰爭時,美軍為了弱化伊拉克地面防禦能力,動用數萬枚彈藥,中國是否具有這樣的打擊實力仍待商榷。反正各家爭鳴,各有自己的道理,但是卻沒有一個完整的分析論述能夠說服任何人。
世界各國針對其安全威脅各有其策略
對此,個人想以二階段撰文論述,分別回歸到基本專業上的分析,即是「國防策略的基本性質」與「高低階不同技術戰爭的準備」。全世界各國所面對的安全威脅不同,但是基於「威脅存在強度」、「國家整體財力」與「可投入的資源」三個息息相關的環節,針對其安全威脅各自會發展其自己的策略,因此也就會出現很多不同的發展情況,台灣能否借鏡也有所不同。
作者試以義大利經濟學家與社會學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於1897年所提出的「80/20法則」(80/20 Law),以及安德森(Chris Anderson)於2004年10月的《連線雜誌》專文中首次提出的「長尾效應」(Long Tail),來說明現行國防資源分配與策略途徑分析。
不同國家會依據其限制選擇發展曲線
不同國家的決策者會採取不同的觀點,因此就會依據國家的「財力」、「人力」和「科技」,形成不同的戰略發展途徑,如圖中編號1~5不同程度曲線值所呈現不同的策略途徑,如果資源充足則最佳的途徑選擇為編號5,並且可以儘量向上方高作戰層次均衡發展(紅色虛線,如美國),使其不存在戰略或戰術空隙。然而,在有限資源下的國家,則無法做如此全方位規劃,因此就必須審慎決策而有所選擇。
台灣面對傳統武力軍事威脅的兩極
依據台灣過去歷年來所公布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和年度「國防報告書」,國軍兵力結構調整理念與規模將基於「打的需求」,衡量財力及人力可支援範圍,據以擬訂適切的兵力結構,聚焦在「不使敵人登陸立足」之指導,將國防資源集中運用在主戰部隊,發展基本戰力及「不對稱戰力」。
國防部亦曾於2009年7月17日再次強調,未來將戰爭決勝點聚焦於摧毀敵兩棲登陸船團「不讓敵登陸立足」。顯示國防部的戰略思維明顯出現關鍵節點,由「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內容分析可知,國防部的戰略規劃與思維,過去至今仍著重於80%的首要(Head)部份的海空高科技作戰,並非20%的長尾(Long Tail)。
但近年來特別是今年,開始著重地面防衛和整體後備動員部隊,但是這兩者是兩個極端方向,在無足夠的財力與人力之下,是無法兼顧的。
就傳統武力的軍事威脅而論,按照過去國防報告書對於中國之攻台特性分析整理,未來中國以武力解決台灣可能的途徑,對台灣的因應作為概可區分為「準軍事衝突階段」、「序戰決勝階段」、「快速登島階段」與「持久作戰」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會快速發生而同時推進。
在準軍事衝突階段,中國將運用軍事威懾逼迫台灣進行政治談判,並避免國際進行干預;台灣在此情況則進入高度備戰狀況,並可能被迫接受談判,同時拖延時間尋求外援。
一旦談判破裂或不耐,開始此武力方式解決,可能同時以導彈攻擊、空中襲擊與潛艦、水面艦封鎖方式形成關鍵打擊,以達成快速奪取制空與制海。
台灣在此階段可以採取先制反擊,承受首擊與反制封鎖方式發動首戰,並期望能達到「序戰首勝」的目標以激勵軍民士氣,引起國際關注。
不過隨著中國導彈與海、空兵力的多波投入逐步掌握制空及制海,開始以空降奇襲與兩棲登陸方式快速掌握可用之機場及港口,大量運送地面部隊進入台灣;台灣在此階段將集中所有保存之戰力阻止敵之空降與登陸。
一旦中國解放軍完成空降與登陸並可掌握持續之增援,將快速奪取首都台北,並逐步擴大控制進行清掃。台灣面對此一階段將進入艱困的城鄉作戰,甚至後續的游擊與叢林之持久作戰。
台灣未來國防核心能力之建立思維,即是設法打破各階段執行進程之關係節點,甚至只要打亂此進程,就能獲得較長的緩衝時間,給予外援介入或後續持久作戰之動員整備。至於對此,如何進行完整的分析與論述,容個人整理於下一篇撰文提出見解。(特續)
作著介紹:備役海軍上校王志鵬
1989年海軍軍官學校正期78年班畢業,歷練潛艦十餘年,擁有水下航行5,525小時經驗,曾任潛艦兵器長、作戰長、輪機長與潛艦訓練中心教官。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潛艦戰略與戰術、台灣國防政策、中國海權發展、西太平洋區域安全等。相關著作、研究與評析約五百餘篇,刊登於國、內外各期刊、報章媒體(網路)和雜誌。
著有《台灣水下艦隊之路》、《不分藍綠,為台灣永續生存而奮鬥!》、《政軍潛望鏡時事評論文集(Ⅰ)》、《解析台灣發展潛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1960-2020年)》、《潛艦基本戰術戰法和科技新知Ι》等專書。
看更多
【國防報告書1】重層嚇阻進化版 不對稱作戰列3大反制作為
《名家論壇》軍售採購與國內自製,「互斥」或「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