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不對稱作戰具嚇阻力 軍火商搶大餅陷惡性循環

by 蕭 介雲

作者:王志鵬
圖片來源:總統府、國防部發言人、軍聞社、美國太空軍、維基

由於台灣國防的建軍規劃無法與中國進行相對的軍備競賽,因此只能就有限的資源尋求有利的條件發揮最大的整體力量,所以必須發展自身的「戰略守勢,多重嚇阻」之「不對稱作戰能力」。

海軍發射標準飛彈。

建立「不對稱作戰能力」

就軍事事務與國家安全而論,不對稱就是對手以不同的方式採取行動,進行編組與思考,以期能發揮最大的相對力量,利用對方的弱點或是取得更大的行動自由。這種情況可能是政治戰略、軍事戰略或作戰方式,或是組合運用,同時也伴隨應用不同的方法、科技、價值觀、組織或是對未來的展望有不同的看法。

這種情況可能是短期性、長期性的或是根本不行動。這種情況可能是單獨付諸實施,或是配合各種對稱的方法一起進行,同時也會有心理與實質的面向。

學者葛瑞(Lester Grau)則指出:「不對稱作戰乃是科技居劣勢的團體或國家對抗強權的最有效與最合理的方法。」因此,2009年最新的台灣國防報告書中相當務實地,將研發籌建「不對稱戰力」,列入未來國防戰略發展的重要手段中。

愛國者飛彈發射情形。

前美國國務院東亞助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於2009年12月發表的一篇報告中表示:「美國政府應該採取具體行動支持台海兩岸和解,同時應協助台灣建構『不對稱戰力』。」

該報告中亦建議美國歐巴馬政府在軍售議題上,誠如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葛瑞格森(Wallace Gregson)所言,台灣應該發展「不對稱戰力」,使敵人不敢輕舉妄動,因為敵人若要攻擊台灣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

該報告亦明確指出,美國2008年所同意出售台灣的軍備與台灣要求購買的F-16C/D戰機,都未必是能夠提升台灣不對稱戰力的兵力;而發展不對稱戰力,台灣軍方必須建立新的作戰準則和戰術。且美台應成立聯合分析小組,從財政、政治和軍事等方面通盤考量,於台灣下次2013年的《四年國防檢討報告》中明確提出。

美軍不對稱作戰發展至太空作戰。

又誠如美國「塔夫特大學」(Tufts University)佛萊契(Fletcher)法律與外交學院副教授華安瀾(Alan M. Wachman)撰文分析指出:「目前維繫台海兩岸『健全的』(healthy)軍力平衡所面臨的兩大問題:第一、是台灣應該擁有多少軍備才足夠?第二、是台灣最需要何種軍備?而兩個問題現今不僅攸關台灣的軍力配置,也是政壇上爭論不休的話題。」

綜上所述,台灣的國防應該清楚明確在有限資源下,審慎認真評估出因應未來國家安全威脅所必須具備的「不對稱作戰能力」,並快速的投入發展,而避免浪費於沒有效率不必要的投資。

沱江艦為不對稱作戰戰力。

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教授於2008年12月4日公開指出:「未來國軍兵力結構應朝『不對稱』能力發展,且採取『戰略守勢,多重嚇阻』的作為,其『戰略守勢』不同於『守勢戰略』。戰略守勢不排除『戰術攻勢』,而守勢戰略卻意涵無任何攻勢行為。

但戰略守勢不會先攻擊對方,而是在敵方攻擊後採取『反制作為』。『多重嚇阻』則避免把軍事投資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包括高科技(昂貴)和低科技力(便宜)武力,必須針對實際需求予以適當分配。

高科技武力使我上談判桌不至於落得『予取予求』;低科技武力著重小組甚至個人獨立作戰(當指揮中心失聯時),目的在使中國解放軍登陸後無法結束戰爭。」

中科院各型飛彈延伸至源頭打擊。

是故,未來台灣持續推動募兵制進行國軍軍事結構之轉型,基於「不對稱」作戰的理念,兵力建構亦即必須思考有效的戰略守勢之戰術攻勢武力以「贏得序戰」;同時逐步建立銜接大量後備兵源的「小型機動地面作戰群」,以進行長期的「持久戰」。

將有限國防資源作必須且有用的適當分配,促使此兩端能接合成「多重嚇阻」的能力。

阻殲敵船團為地面作戰爭取時間。

因此,考量「不對稱作戰能力」項目與效能,則應朝向D與F兩端延伸的方向思考進行選擇;例如足夠數量之潛艦基於其本身能力與隱密特性,能夠再無空優之情況獨立執行任務,就是朝D延伸方向的最佳選項之一。


資料來源:作者王志鵬繪製。

軍備發展選項與資源分配方式之概念|

所以據此衡量(在不考慮建立核武條件下),在不同的作戰階段與層次上,找出必須建立的有效軍備選項(可能會有多重選擇),將這些選項在此結點上依其可發揮出的效益排序。

無論任何階段中關鍵結點上的任何選項,都必須考量各選項之間的網絡關係與鏈結,使其形成具有「加乘作戰效益」且不會出現「戰略空隙」(「戰略空隙」係建軍規劃途徑出現時空無法連續的情況),或是「戰略斷層」(「戰略斷層」係建軍規劃途徑出現作戰層次發生快速崩潰的情況)之有效途徑,各選項效能與其他選項間關聯性評估量化,進一步找出最佳路徑、次要路徑、再次要路徑、次次要路徑…。

詳細量化評估這些經排序後的路徑,以獲得可執行的參數(即送入大型電腦進行兵棋模擬推演以精確找出各種數值效益),最後再加入所需投資經費的財力綜合評估,確認最後獲得最有效建構途徑。

資料來源:作者王志鵬繪製。

各軍種長期爭搶資源導致戰略政策無法連貫

數十年來,國防部每年都會進行「五年兵力整建」與「十年建軍構想」計畫的增、修訂,並藉每年的漢光演習兵棋推演進行模擬驗證。

不過基於各軍種的各自盤算,經常為了搶奪國防財力資源,而刻意凸顯自身的需求與必要性,以至於屢屢每當更換國防部長或是參謀總長,所推行的戰略政策就隨之轉變或更替;導致「建軍途徑」與「戰力曲線」就形成若干的「空隙」或「斷層」,這樣的問題至今仍然存在且層出不窮。

此外,國防部與各軍種的規劃,也往往隨著美國的政策與軍火商的推波助瀾而變動,以近期美國力推台灣購買近百枚機動型魚叉飛彈即為典型的實例,這也往往衝擊到台灣自我飛彈的研發,國防部每年的預算經費就只有那麼多,在無其他新增財源別無二法,只能動用預備金或擴增舉債,甚至美方還主動建議借款支應!

陸基型魚叉飛彈。

這都是很要不得的現象,雖然每一任高階領導人都會呼籲錢務必要用在「刀口」上,但實際卻是經常無端花費在不必要的需求上,這樣的惡性循環,不出問題也難啊!

作著介紹:備役海軍上校王志鵬
1989年海軍軍官學校正期78年班畢業,歷練潛艦十餘年,擁有水下航行5,525小時經驗,曾任潛艦兵器長、作戰長、輪機長與潛艦訓練中心教官。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潛艦戰略與戰術、台灣國防政策、中國海權發展、西太平洋區域安全等。相關著作、研究與評析約五百餘篇,刊登於國、內外各期刊、報章媒體(網路)和雜誌。
著有《台灣水下艦隊之路》、《不分藍綠,為台灣永續生存而奮鬥!》、《政軍潛望鏡時事評論文集(Ⅰ)》、《解析台灣發展潛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1960-2020年)》、《潛艦基本戰術戰法和科技新知Ι》等專書。

看更多
《名家論壇》國軍爭取序戰首勝 打破共軍犯台節點
幕後》美議員推逾兆軍事融資大菜 讓邱國正難消化

⇩⇩⇩按讚訂閱看更多⇩⇩⇩

我有話要說

相關報導

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使用者體驗, 如果您接受則視同接受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接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