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胎兒治療國際合作 成功申請新醫療技術-蕭勝文醫師

by 黃 彥宏

文字撰稿:黃彥宏
攝影記者:林玉偉、陳建彰、鍾穎慧
編導剪接:翁如儀

2009年,台灣與新加坡完成了全球第2例,以幹細胞治療子宮內「玻璃娃娃」的案例。《毅傳媒》眼前的蕭勝文醫師,也參與當時與國際團隊的醫療合作案,他回憶,後來這個小女孩順利出生長大,現在已經12歲,國小六年級,當然跟一般小孩子來比,她的身高還是矮一些、脆弱一點,但智力、活動力等等狀況,都比一般玻璃娃娃好很多,近期更將進行另外一例「恩慈療法」,用長庚GTP實驗室培養的幹細胞,進行玻璃娃娃新個案的胎內移植。事實上,台灣醫界經過了這幾年年「胎兒治療」摸索期,目前的最新進展已經具備國際水準。

當初蕭醫師與國際團隊合作治療的玻璃娃娃,目前已經健康長大到12歲。圖:蕭勝文提供

技術突破 趕上國際 

蕭勝文指出,「胎內治療」的項目分得很細,例如「不介入的用藥治療non-invasive」、「微介入的minimal invasive」、「介入性的invasive」都不同,近年來每種疾病的治療技術其實都有進展,但即使技術突飛猛進,仍有問題等待突破。

他拿「單絨毛膜」的雙胞胎來舉例,這類的胎兒因為共用胎盤,所以在臨床上的風險較大,目前概略出現3大問題:
第一、雙胞胎輸血症候群,胎盤上2個胎兒有不平衡的血流交通,造成一個胎兒血液過多,而一個胎兒血液過少,此時必須去做胎兒內視鏡雷射治療。

第二、選擇性生長遲緩,雙胞胎一大一小,有時候小的問題會多一點,血流不好,就必須犧牲小的去救大的,做選擇性的減胎手術。

第三、無心怪胎,這屬於較嚴重的雙胞胎併發症,英文會稱作「Monster」,這是一種發育異常,沒有頭部或心臟,只存在下半身。無心怪胎像是一個肉塊,卻因為共用胎盤及血管相通,因此會持續跟健康的孩子做血流上的競爭,還會持續增強。如果沒把異常的部分終止掉,另一個正常孩子,就有7到9成的機率可能會胎死腹中。

同卵雙胞胎可能產生單絨毛膜雙胞胎的情況,此時在臨床上就可能出現上述3種需要介入性的治療。圖:蕭勝文提供

在單絨毛雙胞胎這領域的治療,台灣的醫療水準已經趕上國外,例如林口長庚有雷射,可以治療輸血症候群;台北長庚有射頻電燒RFA,可以治療選擇性生長遲緩、無心怪胎等,蕭勝文補充道。

國家核准 技術轉移

蕭勝文也說,他在去年已申請成功衛福部核准的新醫療技術,「開放性脊柱裂胎兒內視鏡」手術,雖然該技術在全世界已有超過千例的治療案例,但亞洲非常少,長庚是通過訓練及經過衛福部極為嚴苛的審核後才開始收案,目前已經諮詢了5、6例,但尚未正式開始,同時長庚醫院在今年四月,會與在巴西、蕭醫師的訓練醫院,進行官方技術轉移(technical transfer),也會取得授權手術的醫院證明。

有些狀況比較嚴重、有的較輕微,但必須告訴家屬的是,做了手術不會讓胎兒從有病變成沒病,走路情形還是可能受到影響,無法痊癒。不過諮詢家屬後,目前碰上的幾個案例都難以接受手術,直接終止妊娠。

即便如此,蕭勝文仍保持樂觀態度,雖然和孕婦的諮詢過程中會比較辛苦,但他認為,現在民眾對醫學的常識、接受度等,跟10到20年前差距很大,有很多年輕夫妻願意去找資料,並接受這樣的胎兒治療。此外,台灣跟周邊國家也保持友好關係,像是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都不能終止妊娠,一但有狀況也會轉診台灣,尋求第二意見。

蕭勝文全神貫注地幫孕婦做胎兒檢查,並以耐心與精準的診斷讓準媽媽們安心。(林玉偉攝)

產婦確診  建議剖腹

疫情當前,《毅傳媒》詢問若是遇到隔離中或確診的孕婦,屆時臨盆生產,醫師該如何去應對與防範?蕭勝文回應,僅聽聞台灣有1名確診的外籍孕婦生產,而他解釋,只要是疑似感染,就要當確診去對待,醫護全副武裝上場,開完手術後,都是全身大汗、身體心理壓力沉重,但台灣目前這種情形還很少見。

如果孕婦選擇計畫性剖腹產,除了避免羊水噴濺及降低傳染性疾病,也能減少胎兒「垂直感染」的風險,當然國外也有類似報導,即孕婦如果驗出Covid-19陽性的情況下,孩子有一定比例也會呈陽性。

「若有危險或疑似確診,醫生絕對是用最高規格處理,像是全套防護衣、N95口罩、護目鏡等,以便對產婦執行剖腹產手術。」這個熟悉的畫面讓他回想起18年前的SARS疫情,即使人事早已物換星移,不變的是,這位婦產科權威醫師還是秉持初心,繼續在胎兒醫學領域裡奮戰,搶救更多小生命。

看更多【專訪】創造胎兒活下去的選擇-蕭勝文醫師 

⇩⇩⇩按讚訂閱看更多⇩⇩⇩

我有話要說

相關報導

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使用者體驗, 如果您接受則視同接受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接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