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論壇》微型飛彈突擊艇夭折 五大面向解析

by 蕭 介雲

作者:王志鵬
圖片來源:主圖擷自海軍臉書,塔江艦返港歡迎儀式

「微型飛彈突擊艇」是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在任內力主建造重要思維兵力之一,不僅排除異議於2019年快速建案推動,計畫興建60艘約50噸、具機動、匿蹤性能、能搭載兩枚雄二型反艦飛彈的突擊艇,規劃總預算316.3億台幣。然而經由海軍先行擱置,如今確定予以撤案,為何如此快速的「夭折」了呢?

李氏兵法:台灣整體防衛構想

有關李氏的思維和兵法,回顧過去李喜明仍於軍中擔任高階將領與要職之際,公開的論述思維可解析和著墨的並不多,可能也僅有與之交情甚熟的現役高階將領或軍事圈內的嫡系部屬能夠瞭解。但是,前參謀總長李喜明退役之後,2021年8月3日隨即接受美國之音的專訪,依據論述的內容,或可以觀察其李氏兵法的思維模式,是先行重點摘要如下9點:

◎台灣安全不能寄望於中國大陸的善意,也不能寄望於美國的友誼,唯有建構「刺蝟台灣」,利用以小博大「不對稱戰力」讓中共達不到戰爭的目的,才是台灣唯一出路。

隨著中共2027年建軍百年標定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目標,可以看出解放軍正針對自身弱點加快佈建,包括不斷建造071型的綜合登陸艦和075型兩棲登陸艦,以及陸續建立民用軍規、可以兩棲運兵的滾裝貨輪;到了2027年,預估解放軍將有跨海運輸的能力。

◎台灣國防面臨四大困境,第一是中共灰色地帶侵擾不斷,第二是要有中共武力犯台的準備,第三是國防經費不足,第四是時間不夠。從現在到2027年中共具備攻台能力的時間,台灣只剩下6年可以準備。

如果把台灣需要面對中共的軍事壓力分成十個等級,一是不會造成台灣生存危機的灰色侵犯,那麼十就是攸關生存的武力統一。一到十中間還包括兩岸局部衝突和中共奪取台灣一、兩個外島,以及全面封鎖台灣等不同壓力等級。如果台灣從一到十都要用傳統的飛機對飛機、大砲對大砲、船艦對船艦的對稱作戰方式應對,機艦必然消耗殆盡,再加上台灣國防經費遠不如人,就會變成孫子兵法裡所說的「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也就是說當什麼都要準備,則什麼都無法準備齊全的意思,將注定失敗。

由於兩岸國防預算差距十分懸殊,台灣絕對不能採用傳統的機砲對機砲式的「軍備競賽」方式跟中國對抗,而是要改變觀念,採取不對稱思維和做法,一方面讓中共覺得攻打台灣的代價太高,另一方面讓他們覺得即使付出高昂代價還是沒有把握拿下台灣,中共自行評估覺得並不划算後,自然不敢輕舉妄動。

李喜明提出自己的一套「整體防衛構想」(ODC, Overall Defense Concept):最好的戰略就是變成一個真正的「刺蝟台灣」,真正的「堡壘台灣」,讓它吃不下來,打不下來,自然產生這個嚇阻的能力;關於不對稱作戰分為兩大塊,一塊是建軍,另一塊是如何用兵。建軍又分為三部分,第一、要建的軍一定要有戰場存活能力、戰力保存能力,那些很容易就會被遠距離飛彈打掉的東西都不合適,花再多錢都沒有用。

第二、要善用不對稱兵力,並且數量要夠。台灣真正需要的是「一大堆致命、機動、精準的小東西」,譬如為數甚多的微型飛彈快艇可以在全台200多個漁港裡面快速移動,中共遠距離的飛彈也打不到;戰場存活能力和不對稱兵力優先佈局後。

第三、才是傳統戰力的規劃,台灣應把最小部分的資源分佈在傳統戰力,最大部分的資源分佈在不對稱戰力,這些小型、致命、機動的武器才真正具備戰場存活能力,而且價格便宜,應是台灣軍購主力。

在整體防衛構想中,萬一兩岸發生戰事,不對稱作戰的用兵方式也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兵力防護」,即善用「一大堆致命、機動、精準的小東西」,讓對手從遠距離也打不到這些移動式目標。如果他想擊中就必須靠近岸邊,這就是所謂第二部分的「濱海決勝」。濱海是指不遠處的海,當中共船艦靠近,台灣陸地上的雄二、雄三飛彈就能應付。如果仍舊解決不了共軍,第三步就是「灘岸殲敵」。

整體防衛構想是弱國防衛之道。必須要利用自然環境的優勢,花最少的錢,最大的功效,給最大的嚇阻。我們該建立是一個區域拒止的能力,而不是一個制空制海的能力。

◎討論美軍是否會出兵協防台灣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連美軍也沒有答案,重點在於台灣自己要有預防戰爭、嚇阻戰爭和贏得戰爭的能力,這才是台灣該做的事情。

海軍中止「微型飛彈突擊艇建造」計畫

對於2019年三謀本部李喜明要求建案的「微型飛彈突擊艇」,海軍以「群蜂專案」為名,著手規畫經費投入設計,預定建造60艘,並積極計畫開始建造首艇進行測試和驗證;不過隔年即出現若干爭議和變數,2020年9月7日海軍司令部發布新聞稿說明:一、該案依立法院2019年度預算審議要求,需待原型艇完成合約設計及模擬儎臺測試,並向立法院專案報告獲同意後,始可啟動建造;二、2021年度原編列預算12億3,134萬1千元台幣,因2020年9月始完成合約設計及模擬儎臺驗測報告,故預判2021年無法依計畫期程執行,為避免預算執行風險,覈實編列預算1,122萬1千元台幣;三、海軍司令部依據中科院、海發中心設計暨模擬儎臺驗測結果,審慎評估,完成報告後,預於2020年10月向立法院正式提出報告。

2020年11月18日媒體報導海軍「微型飛彈突擊艇」建造計畫,已耗資台幣2億餘元由財團法人船舶及海洋產業研發中心完成設計,惟海軍喊停。2021年8月9日海軍司令部正式發布新聞稿說明:「該案於109年完成模擬儎臺測試,驗測評估結果,因艇身較小受天候及海象限制大,影響飛彈發射之穩定性,不符海軍作戰需求,為避免軍事投資浪費,海軍向立法院說明後,經國防部同意辦理現況結案。該案合約設計成果,可供海軍後續新造艦艇設計參考運用,並未造成預算浪費之情事;另海軍為強化不對稱戰力,已依國防部聯合戰力規劃指導,建案籌獲沱江級後續艦及機動飛彈車,可有效遂行防衛作戰任務。至此,李喜明所致力推動的「微型飛彈突擊艇」,正式宣告結案「夭折」了!

解析「微型飛彈突擊艇」中止建造的真正原因

不過媒體後續透露,依據海軍內部經驗測試評估,財團法人船舶及海洋產業研發中心設計出的微型飛彈突擊艇,不管是匿蹤、武器裝備與續航力,實則符合設計要求,甚至也曾進行載台岸上雄二飛彈實射驗證。

但是因為政策與風向轉變之後,遂最後仍決定中止該計畫;是以,該計畫中止的真正原因,涵蓋了「政治/政策」、「作戰需求」、「軍事效益」、「財力規劃」等考量因素,以及與可能存在「不可告人的背後因素」。

首先,就「政治/政策」層面,前參謀總長李喜明為何在其參謀總長極力推動「微型飛彈突擊艇」的作戰理念,卻不是在其擔任海軍司令的任內推動,或許就是並不受到青睬而採用,與國防部和海軍可能存在有其他將領的異議及質疑,因此一直要熬到升任參謀總長之後才致力推動。

其次,海軍司令部後續除接替者的思維與政策上的轉變外,主要考量仍是海軍所能獲得有限的經費預算和國防部資源分配上的問題,畢竟近10年來,海軍陸續推動為數極多的軍購與建造計畫,堪稱為國防部建軍規畫的大宗。

然隨著後續新舊任參謀總長的更替,上任空軍和陸軍的參謀總長是否願意再給予買單,不為自身軍種的發展多做均衡考量並不容易。

再者,海軍司令部以建造的首艇其匿蹤性能和測試評估不佳的結論中止,主要是在兵力的佈署下,現有的光六型飛彈快艇,以及沱江級飛彈巡邏艦完成測試成軍之後,後續改良型量產的塔江等艦將陸續成軍,其作戰效益均比微型飛彈突擊艇要強;且戰時還可以徵召海巡署安平級艦作為飛彈載台,加入作戰的行列。

此外,最關鍵的是微型飛彈突擊艇的「指揮管制」和「抗干擾」的問題,如何順利「取得」或成功「研發」這樣的關鍵技術,才是能夠推動成功符合未來作戰效益的最關鍵的技術問題。而這樣的技術,不論是中科院還是海軍,都必須依賴美國給予技術轉移與系統支援。

試想台灣現行自美國採購的精準武器,在發射前若沒有美國開放提供的「軍規級」的全球衛星導航訊號(GPS),可能就會形成不精準的「盲打」;因此台灣在各型飛彈的「指揮管制」層面上,相當的一部分是掌控在美國的手中。

然而,就微型飛彈突擊艇而言,中國亦早有較台灣的前瞻發展,且有不同噸位不同功能模組化的型式;如2017年9月中國已經成功研發「天行一號型」無人快艇,滿載排水量約7.5噸,經測試最高速率可達50節以上,堪稱是世界上最快的無人艇,技術已經領先全球。

中國成功自製的「瞭望者Ⅱ型」無人飛彈快艇

又如2018年在珠海航展首次公開由雲洲聯合西安現代控制技術研究所、華中光電技術研究所共同研發的察打一體「瞭望者Ⅱ型」無人飛彈快艇,這款已經過戰備進行飛彈試驗的無人快艇,不僅是中國第一艘無人飛彈快艇,也是繼以色列「海上騎士」之後,全球第二艘成功試射飛彈的新式軍備

該艇長7.5公尺,寬2.7公尺,排水量約3.7噸,最大速率45節,22節標準續航力310海浬(可以來回直接穿越台灣海峽),可適航於4級海象,擁有全自主、半自主、遠程手動遙控、人工駕駛等多種駕駛模式,其搭載光電和雷達系統,配備四聯裝飛彈發射裝置,運用圖像製導方式進行攻擊,最大射程5公里。

也可以實施敵情偵察和精確打擊任務,用於海上島礁、邊防水域巡邏警戒,除了能對海上中小目標實施精確打擊外,也能配合兩棲部隊對近岸移動、固定目標實施攻擊,另外也可對大型目標進行集群失能性打擊。

而就無人載具的抗干擾技術亦已經相當成熟,對干擾的方式和手段,也亦經十足有了豐富的經驗與技術,加上自身發展已經完全佈署到位的「北斗衛星定位系統」,更令解放軍底氣十足;對該型無人快艇,美國軍方還專門派遣32名專家進行觀察與研究。

海軍若無法解決「技術引進」、「超前對手」和「抵抗干擾」的問題,則最後有效的方式還是採取「人力操作」,這還不如回歸到現有的光六型飛彈快艇以及沱江級飛彈巡邏艦,要來的好用多。

最後,比較令人憂慮的就是會不會背後存在「政治與軍工複合體結合」所可能隱藏的「集體貪腐」問題。殊不知之前已經發生的海軍獵雷艦「慶富弊案」,至今300餘億台幣,仍去向不明無法追回。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於退役之後,仍然極力推動該建案和理念,並遊走於美國與美國軍方和軍火商關係熟悉的相關智庫,例如位於美國華府的2049計畫研究所,亦屢屢為目前執政黨民進黨團的未來明星人物相結合與軍事策略背書,都可以觀察出可能的軌跡和端倪。

而是否也有其它隱藏的禿鷹勢力,因為分食不均而轉而暗中杯葛反對,亦有存在的可能。

是以,綜上所述的諸多因素,最終李氏兵法的「微型飛彈突擊艇」遭中止撤案,至於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後續是否會被執政者再次重用,則還是有待後續觀察。

作著介紹:備役海軍上校王志鵬
1989年海軍軍官學校正期78年班畢業,歷練潛艦十餘年,擁有水下航行5,525小時經驗,曾任潛艦兵器長、作戰長、輪機長與潛艦訓練中心教官。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潛艦戰略與戰術、台灣國防政策、中國海權發展、西太平洋區域安全等。相關著作、研究與評析約五百餘篇,刊登於國、內外各期刊、報章媒體(網路)和雜誌。
著有《台灣水下艦隊之路》、《不分藍綠,為台灣永續生存而奮鬥!》、《政軍潛望鏡時事評論文集(Ⅰ)》、《解析台灣發展潛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1960-2020年)》、《潛艦基本戰術戰法和科技新知Ι》等專書。

看更多
《名家論壇》上將涉共諜、共軍動態胡亂報 影武者放風向?
《名家論壇》美國密佈水下無人載具 中國、北韓積極「捕撈」

⇩⇩⇩按讚訂閱看更多⇩⇩⇩

我有話要說

相關報導

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使用者體驗, 如果您接受則視同接受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接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