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撰稿:蕭介雲
圖片來源:中科院官網,小型渦輪扇引擎
中科院「織女星計畫」今年將展開「熱段」燃燒測試,意即要初步組成引擎,並且置入引擎開發測試艙(EDTF),模擬嚴酷的飛行環境找出問題改進。
EDTF就像是一個很大的風洞實驗室,將引擎固定後,會啟動噴油轉動引擎,以最大速度,加速、減速等動作進行測試。
不僅如此,由於軍機飛行可達5萬英呎,也要模擬零下65度的高空環境,測試引擎於空氣極為稀薄下的「肺活量」,看看不會因為「呼吸困難」而熄火,還有安全性與可靠度,都得不斷進行調整。
以媒體曾報導中科院過去研發雄二E巡弋飛彈的「鯤鵬引擎」為例,從研發到定型量產,就歷經漫長的12年辛勤研發才得以完成。
而軍機引擎又比飛彈引擎難度更高,研發歷程更可能得耗掉工程師一輩子的心血。
從公開資料可知,中國開發一顆成熟的引擎,前後得累積10萬小時的失敗經驗,才能嘗試是否能夠定型。
用這10萬小時來計算,F-16戰機一個月飛行時數約30小時,再加上中間得不斷進行設計調整,至少要歷經15年以上的不斷努力。
一般來說,在熱段的核心引擎定型後,就少有變動,但會因不同需求,再去調整「次熱段」的渦輪葉片。
看更多
【獨家】織女星計畫1》核心引擎將點火 明年預算竟未匡列
織女星計畫3》以俄羅斯為師 引擎技術畫重點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