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撰稿:蕭介雲
圖片來源:資料照片,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據了解,中科院所研發軍用發動機的「織女星計畫」,將於今年進入「熱段」(core engine)燃燒測試階段,並以「先小後大」兩階段方式進行開發,惟明年後續預算傳出尚未匡列,相關發展仍有諸多考驗。
發動機可說是飛機的「心臟」,據稱,「織女星計畫」要達成百分之百的自製目標。所謂「先小後大」發展策略,則是先要比照經國號(IDF)所使用F124(美軍編號:TFE1042)的相近推力6300磅,TFE1042-70的8340磅之間。
TFE1042是政府曾在30年前,與美國的Garrett(蓋瑞)公司,所合作設計經國號戰機(IDF)所使用的發動機,後來由台灣與蓋瑞合組國際渦輪引擎公司,現役IDF戰機採TFE1042-70發動機為基礎。
待完成原型發動機後,會再進入第二階段,以第五代戰機所需2萬磅大推力為目標,再向上提升。
由於軍用引擎熱段(註:核心引擎,高溫燃燒室及高溫渦輪的組合區域。)要承受極高溫、極高壓、超高離心力,承受溫度平均達1400度,製造門檻超高,目前全世界僅有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仍不穩定)等5國掌握相關技術。
目前先進軍用核心引擎採用的是空心單晶葉片,最多可用100多片單晶片朝同方向排列。
各國對於單晶片的配方、升降溫的製程「眉角」,都是最高機密的「獨門配方」,想做,只能自己投入大量資源,長時間累積經驗,失敗率極高。
以中科院今年將進入熱鍛件燃燒測試推估,實驗室應已可做出小批量的單晶晶片,惟距離穩定量產,恐還有一大段距離。
尤其,動力引擎為「工業之母」,衷心期盼中科院的「織女星計畫」能夠順利推動。
政府亦應投入所需大量資源,實不宜出現「斷炊」,預算無著的情形,才能早日躋進全球第6名,實現自製軍用引擎的目標。
看更多
織女星計畫2》模擬飛行極限 引擎「肺活量」大考驗
織女星計畫3》以俄羅斯為師 引擎技術畫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