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鳳查看防偽設計

台經院院長:紓困和振興要分開 發券比發現金效果好

by 李 佳穎

文字撰述:李佳穎
主圖說明:朝野立委針對五倍券有不同聲音,目前政院仍拍板發放「五倍券」。毅傳媒資料照。

行政院規劃振興經濟放大絕的五倍券,怎麼發、怎麼領、怎麼用都還沒有定案,但不只國民黨立委要求普發現金,民進黨各派系也提出不同意見,正國會及英系立委呼籲擴大免付1千元的範圍,或直接發券,不要再讓民眾掏出1千元兌換的想法。

同時,近日各地方縣市開議,地方議會的國民黨團也紛紛提案要求普發現金,金額從5千元到1萬元不等,打算從地方包圍中央,給各縣市首長施壓。國民黨籍的縣市首長紛紛表示要向中央請款。面對普發現金、直接領券的民意,台灣該怎麼做?

「普發現金可以讓民眾最高興,但只有發振興券才能達到振興的政策目的。」台經院院長張建一首先就領券與發現金兩者差異進行分析,根據日、美發放現金的經驗來看,基於不知疫情何時結束的心理,民眾不敢消費,日本的儲蓄率增加,而美國僅有三分之一的民眾將現金用於消費。

根據早稻田大學團隊研究的結果,日本在針對全國民眾普發10萬日圓補助後,領到現金的民眾在6週內會增加消費,其中又以低所得、低儲蓄的家戶增加的消費金額較多,且民眾只會將6%至27%的補助用於消費,剩餘73%至94%則存起來。

又根據日本銀行金融研究所與美國亞特蘭大聯邦準備銀行的研究團隊所發表的論文,普發現金可以減緩因疫情對於貧富差距的影響,也能鼓勵需要外出工作以維持生計的低收入者在家防疫,也就是說,普發現金的效果在於疫下的防疫效果與社會救助,而非振興。

張建一表示,振興券固然有其替代效果,意即民眾會將振興券用於一般民生消費,但至少不會成為儲蓄,而能流通到消費市場。如同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多次強調:「民眾拿到現金不一定會馬上消費,但五倍券有使用期限,能在短期刺激經濟。」

張建一認為,若要讓民眾更有感,可以考慮「擴大使用」與「加碼兌換」兩個途徑,除了過去有所限制的內容,由於教育機構因疫情而停擺,部分立委提出繳納補習費、學雜費、暑期營隊的想法可以納入。

另外,針對餐飲、零售、旅遊、觀光等受創特別嚴重的內需產業,政府可以考慮讓業者「加碼兌換」,例如業者收到1千元振興券,可以向政府兌換1100元或1200元的現金,加1成或2成,可以促使業者提出促銷方案,便能讓振興券精準投放到最需要的業者身上。

至於不少民意代表以台灣受本土疫情衝擊,多數民眾拿出1千元恐有壓力為由,提出擴大免付1千元的主張,或台北市長柯文哲建議直接發放4千元振興券。張健一強調,振興是要救窮,民眾在疫情逐漸緩和、紓困發放落袋之後,已經慢慢恢復工作且有度過難關的現金,政府在財政考量下,不應針對所有民眾補助1千元。

就前一階段的紓困規模來看,行政院共針對900萬人發放了1.5億元,領取的900萬人平均每人獲得1.5萬,張建一認為,不應搞混紓困與振興的目的,紓困救急、振興救窮,若有人因紓困未及而有困難,應是透過紓困5.0方案精進,將未能領取補助的群體納入,或是透過專案方式申請。

若論「1千換5千」或直接發放4千元振興券,兩者的差別在於經濟效益,「4千元與5千元的振興券相比,5千元所能創造的效益會更高,因為民眾有壓力要把5千元花完,在地方政府加碼促進消費的狀況下,可以加成振興效果。」

除了政府要出力,張建一認為,民眾、商家與業者也必須貢獻心力,例如去年獲得許多紓困的製造業,今年較不受疫情衝擊,民間企業可考慮發揮企業社會責任,另外以類似「國民旅遊卡」的方式補助員工,以增加消費力。

看更多
半數民眾得付千元惹民怨 政院傾向直接發振興券
振興還沒譜 行政院可能先推紓困5.0

⇩⇩⇩按讚訂閱看更多⇩⇩⇩

我有話要說

相關報導

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使用者體驗, 如果您接受則視同接受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接受 了解更多